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兒孫作伴好還鄉

發布日期:
作者: 張雲騰。
點閱率:1,492

「搭乘華信航空AE1269班次10點20分松山往金門的旅客請由10號門登機。」機場廣播小姐傳來的聲音,此時聽起來竟是那麼地清脆美妙。
  當我們踏上機艙的那一刻,內心充滿興奮、欣慰與感恩,心情起伏,思緒交雜……。
  兩個半月前,有一天兒子line我說:「7/5~7/7想帶小朋友回金門去看看他們的阿祖,順便讓他們放鬆一下。」等到晚上下班我問他:「為什麼突然有這個想法?」他說:「兩位小孩一位要升高二,一位要升國中,往後升學壓力大了,一、兩年內就較難抽出時間回去了;況且他們的阿祖年紀大了,所以乘暑假剛開始、他們尚未參加一些營隊活動之前抽空回去一趟。」難得兒子有這份孝心,對於他的安排,我內心是非常欣慰的;原因是兒子在園區的科技公司工作,忙碌異常,這些年來,我都開不了口要他請假、好兒孫結伴回鄉探望我高齡的母親。
  沒有杜甫那種「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平定安史之亂後、迎著春天美麗風光、吟詠「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欣喜雀躍心情;有的只是一種家庭尋常團聚但卻饒富意義的感恩和確幸。所以儘管天熱如火烤,仍欣然同行。
金門是個英雄島
  兩位孫子上次回金門,那已經是五年前的事了。那時他們還在國小階段,長孫說對金門依稀有記憶,但印象不深;幼孫說記憶不清,印象糢糊。所以這次回來,除了省親之外,也要讓他們多多認識金門,所謂「吃果子拜樹頭」,總不能把故鄉當作他鄉了。
  自從疫情以來,加上前不久曾身子違和,我回金門的次數變少了。這次有兒孫一家陪伴同行,心情感到非常輕鬆。下了飛機,踏上金門的土地,感覺泥土特別芬芳。車子在環島東路上奔馳,兩旁的紅壤土農田已翻好土準備種植高粱。翻好土的農田經過烈日曝曬,一畝畝乾爽清朗略帶褐紅的良田,就像是一個個久違的親人、展開微醺的臉龐笑迎著我們的歸來。我指著田對兒孫們說:「高粱釀造成聞名遐邇的金門高粱酒行銷全球,在世界烈酒大賽中都能大放異彩,獨佔鰲頭,是金門經濟的主要來源。」我再指了指農田盡頭後面那座山繼續說:「那叫太武山,是金門的主峰,由花崗岩構成。山中構築有巧奪天工的「擎天廳」及四通八達可以存放戰略物資和坦克的坑道;不打仗的昇平時期,例如現在則把部分坑道,闢為陳年高粱酒的「酒窖」,廣闢財源,活絡經濟。」我看兒孫們都聽得津津有味,於是順勢再說:「金門大大小小共有12個島嶼,其中大、小金門相加約為150平方公里,連同代管的烏坵,合計只有6個鄉鎮。設籍人口11萬,常駐人口約6萬多,但若加上海外金僑及旅台金門人,合計應有90萬。其面積比你們現居的竹北市約略大3倍;但若與整個新竹縣來比則只有竹縣的1/10,顯現金門縣其實很小。」話匣一打開,我就愈說愈有勁:「小歸小,它卻是個打不沉的「英雄島」;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金門的守軍把來犯的共軍殲滅了;1958年的「823砲戰」,打了20年,金門承受了超過一百萬枚的砲彈,但仍堅強挺住,使共軍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兩場戰役的勝利,扼止了共軍進逼攻下台灣的企圖,使得台灣得能整軍經武,發展經濟,造就今日台灣社會一片安和樂利的景象。」講到砲戰,我又聯想到一件有趣的事情繼續說道:「一百萬枚的砲彈可不是一個小數,島上的製刀業者靈機一動,利用這些砲彈重煉,製成鋒利無比的「金門菜刀」,據說一枚砲宣彈可製造約50至60把鋼刀,名噪一時,成為觀光客必帶的紀念性商品,或饋贈親友的禮物之一。」
為什麼有風獅爺
  說著說著,車子已經來到沙美了,在進入村內的入口處,矗立有風獅爺,我趕緊把握機會介紹說:「金門在元代時,草木本來很茂盛;但到了明代,由於戰爭把樹木都砍下來作工事,一到冬天,飛沙走石,人民不堪其苦,就沿襲泉州辟邪鎮煞的習俗,後來演變成風獅爺矗立在村口,以便鎮住東北季風,祈福保安。風獅爺有坐有立,姿態不一,胯下有葫蘆者是雄性的,雌雄有分,神格亦人性。在金門尋找風獅爺儼然已成為觀光的特色之一。」
回家的感覺真好
  進入沙美村內,「大菜宅」廣場「戲台」後面的古厝,就是我們的家了。女主人早就在門口迎著了,她盼這一刻已等了五年,看到兩位曾孫,高興地合不攏嘴,口中直呼:「乖孫吔,都長這麼高了,哇!比他們的阿公還高咧!真好!真好!」我無端中槍,只好用閩南話對母親自我解嘲說:「恁子呷老倒縮啦!(您的兒子老來身材反而縮小了!)」惹得我兒在一旁傻笑,他打過籃球中鋒,高個子一族,現在還常代表公司對外比賽,儘管我長孫長得比我高很多,但還沒有撼動到我兒最高的優越地位。
  「來來來,大家洗洗手趕快來吃香蕉,我種的,又香又Q喔!」這個時候就屬我母親最樂了,忙不迭地吆喝大家分享她努力耕耘的成果。住家兩步路的菜園是母親活動筋骨的好去處,也是她把收成的蔬果分送親友體現成就和快樂的泉源。
訪文帝景蘭洋樓
  傍晚時分,太陽炙熱威力仍然強悍,我們走在遮陰的巷道來到張文帝洋樓參觀,隨後又驅車至成功觀覽有第一大美譽的陳景蘭洋樓,領略當初先民「落番」到南洋一帶奮拚搏、經商有成後返鄉蓋樓反饋給族人居住的「飲水思源」精神。當我們登臨景蘭洋樓眺望遠處太平洋的波瀾壯闊;近處庭園的綠草如茵之際,突然想起三年前這裏舉辦百年慶時,我曾用「景蘭洋房百年紀念」八個字作了一首藏頭詩,詩曰:「景光呈祥福地靈,蘭芷本幽芳香明;洋深海闊寬胸臆,房雅樓高潤德行;百官將兵憩愜意,年少學子眠康寧;紀錄次頁豐功史,念存前人種樹情。」詩後附註:「本洋樓一度由金門中學作為女生寢室之用,一旁的覺民堂則為學生餐廳,之後洋樓更搖身一變為國軍的官兵休假活動中心。」另外又以「成功」(地名),「景蘭」(樓名)寫了一副首尾的嵌名聯,上聯:「成就輝煌,百年洋樓豈浪得虛名?層層疊疊,屋裏屋外皆風景;」下聯:「功勳卓著,千古遺蹟誠傳承教化,郁郁青青,階前階旁盡芝蘭。」配就成一幅中堂,蒙縣籍書畫名家徐心富先生揮毫在現場展示,事後並將該幅墨寶贈送給我留念,迄今我對徐大師的費心力作與慷慨割愛,仍念念於心,感激不已。
  景蘭陽樓參觀後,夕陽西斜,已近晚餐時分,兒孫慕名成功鍋貼已久,自是不願錯過機會,當然得去得償宿願、大快朵頤一番。
大橋偉構欽堅忍
  第二天,兒孫們計畫去金門大橋走一遭。之前,我曾向兒孫們提過,金門大橋的構建,備極艱辛,經常被譏嘲為「選舉浮橋」,每到選舉就會浮起來,過後就又沉下去不再提起。還好經過各方的努力,展現堅強的韌性,當地居民苦等了30年,終於等到通車了!
  金門大橋是台灣第一座深水域的跨海大橋,施工期間又需克服海象、東北季風、濃霧等種種困難,是台灣史上最難蓋的一座大橋。這趟回來,兒孫自然把它列為參訪的目標,實際走過以後,也讓人更深刻體認到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屈不撓,愈挫愈勇,才能否極泰來,嚐到甜美的果實。
  通過橋的另一端到了小金門,兒孫們選擇去造訪九宮坑道,體驗戰時運補困難與地下坑道的鬼斧神工。另外也去了一家汽水廠品嚐明星商品丸樂汽水的風味;領略「導覽懷舊故事館」的蛻變新樣貌。
親人相聚樂融融
  這次偕同兒孫回金門,很多親人知道後,紛紛抽出時間攜幼回來見面,也有遠從海外配合回來相見的,大家齊聚一堂,閒話家常,輕鬆自在,其樂融融。這股家族團結凝聚的向心力,深深感動著我們。興奮之餘,我有一股想要為這次返鄉之行增添一點回憶紀錄的衝動,於是最後我留下了這樣的詩句:
回鄉
小暑氣溫違常高,
撓陰影亦未消;
歲月不饒催人老,
娘親有盼倚戶翹;
獅石兀自邑矗,
酒香恁般寰宇飄;
難卻魂夢鄉情喚,
兒孫伴歸罣礙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