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生態筆記】叉尾太陽鳥
有「亞洲蜂鳥」之稱的叉尾太陽鳥,在金門不算是一種很常見的鳥類!甚至牠們曾經是許多賞鳥類愛好者追逐的存在,早期都只是在冬天到春天時出現在國家公園或是植物園等地。不過近年來他們的足跡明顯擴大了許多,每當春天百花盛開的時候,不時可以看見牠們的身影。我家窗口的櫻花樹幾乎年年都是牠們造訪的地方。能隔著窗子看見牠們在枝頭上跳躍穿梭在花叢間,身子靈動的模樣讓人輕易地拋開了煩惱。
早期不易看到的原因我猜測大概是,金門開花植物較少,近年來櫻花、豆梨、田代氏石斑木、七里香、九芎等,一些大量開花的植物在戶外逐漸擴大面積。這種以花蜜為主食的鳥類有了誘因,自然而然地出現的頻率也會增加。其次,雄叉尾太陽鳥羽毛色彩豐富,但是雌性叉尾太陽鳥卻是低調的橄欖綠。加上牠們只有短短十公分不到的身軀,當牠們穿梭在花叢間很難讓人發現牠們的蹤跡。
叉尾太陽鳥的學名是Aethopyga christinae,又稱為「燕尾太陽鳥」,牠們屬於太陽鳥科中一種體型非常小而纖弱的鳥。雄性成鳥的頭頂至後頸為綠色的,且具金屬光澤;其背羽是絨黑色、腰部則呈現鮮黃色,翅膀為暗褐色、外緣則是橄欖黃。牠們的尾巴上覆羽和中央尾羽則是金屬綠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線下會出現藍紫色。牠們中央尾羽的羽軸先端延長如針狀,外側四對尾羽則具清晰純白端斑和翠綠色羽緣,像似燕子尾巴,於是才有了「燕尾」太陽鳥之稱。至於牠的正面特徵則是具有白色眼先、臉頰和耳羽都是黑色的,頭的側邊則是張揚的褐紅色,髭紋翠綠而具金屬光澤呈現輝紫色,頦、喉、上胸等處皆是暗褐紅色的。下胸則是橄欖黃,有時會呈現灰褐色,下體則是淺綠黃色不鮮亮,近下胸處渲染成灰色,脅部絲白或微綴黃色,翅下覆羽白色。飛行時閃動著金屬光澤,很難不讓人注意到牠。
至於雌性的成鳥,牠的冠部或冠部羽基呈現灰褐色至褐色。上體為橄欖黃染綠,兩翅暗褐、翅膀邊緣滾著橄欖黃色。牠們的尾羽是褐黑色,中央尾羽的羽軸不像雄鳥,並沒有延長,外側尾羽具明顯的白色羽端,向外漸形大。面部的眼先是灰黑色,頭側呈淺橄欖綠,頦、喉或為灰綠色,胸部是深灰綠黃色,腹部則為灰綠色並且逐漸轉為淺淡色,尾下覆羽淡乳黃或乳白色。叉尾太陽鳥的體型實在迷你!雄性成鳥體重只有5至7公克,身體全長僅9.5至11.5公分,翅膀長度也只有4.5到5.5公分,尾巴則是4至5.2公分。雌鳥體重4.5~7.0克,全長7.9~10.0厘米,翅4.2~4.8厘米,尾2.5~3.0厘米。而雌鳥又比雄鳥小一號,所以堪稱是金門第一「小」鳥。無論雄鳥或雌鳥,牠們的嘴細長而下彎、舌頭呈管狀,專門用來吮吸花蜜,因此又被稱為「亞洲蜂鳥」。
牠們主要分布於中國南方,範圍包括了:福建、廣東乃至於海南島,並且擴及越南等。在開花的矮樹木叢生活,而且能夠像蜂鳥一樣,懸空飛行在花朵旁食蜜。在一九八二年以前,牠們被認定是中國最小的鳥。叉尾太陽鳥是太陽鳥科中的一種,該科位於進化樹上與鶯科相近的一支,生活在非洲和南亞地區,因適應環境需要,逐漸進化成和同樣吸食花蜜的鳥較為一致的形態。叉尾太陽鳥最早由斯溫禾(Swinhoe)於一八六九年時在中國海南島發現並定名,由於中央尾羽的羽軸具有特殊形態,一八七六年時謝利曾將其單獨立了一屬,目前已經發現叉尾太陽鳥共有三個亞種,出現在金門島上的應該是屬於「華南亞種叉尾太陽鳥」。華南亞種與指名亞種在其特殊的尾形和羽色都十分相近似,華南亞種雄性成鳥背部是橄欖綠、喉與胸皆赭紅,雌性成鳥上體橄欖黃綠色,較其它亞種鮮亮。其牠兩個亞種的下體羽色均不固定,羽色會隨季節產生變化。
叉尾太陽鳥的食性和其它同屬的太陽鳥相似,主要是以花蜜為主食,偶爾也會捕食一些飛蟲和樹叢中昆蟲和蜘蛛等。在野外牠們常常搧動著雙翅定點飛在花朵旁,以牠那微呈彎曲的嘴和管狀的長舌吸食花蜜。叉尾太陽鳥性情活躍並不怎麼畏懼人類,不過在金門你也不可靠牠太近,到是能隔著窗子看牠們在自己的櫻花上活動著。牠們的行動十分敏捷迅速,總是不停地在樹枝間跳躍飛行著,大多數發現牠們時都是常單獨活動,偶爾才會有成對出現,至於小群的出現倒是未曾有觀察過的紀錄。
太陽鳥科的雄性在繁殖季節時比平時更加好鬥,在繁殖季時雄性鳥雀為了吸引雌性羽色會變得更加鮮艷。牠們的繁殖期在三到五月春暖花開的時節,不過我倒是產生的一個疑問,花蜜如何能育雛呢?我猜想小蟲或混有花蜜的小蟲,大概會是幼鳥的主食吧!根據科學研究調查顯示,叉尾太陽鳥是由雌鳥在灌木叢中營巢,牠們巢呈長形的梨狀,約高十二公分,寬則是六、七公分,主要是利用草莖、苔蘚、枯樹葉和木棉絮等野生植物纖維及毛、羽為材料所編織構成。鳥巢通常繫於懸垂的橫枝下面,裡層則鋪上地衣、軟細的木棉絮和細的草根等材料。至於雄鳥則不負責養育工作!
早期在金門只有零星出現的紀錄,但近年來出現的頻率漸高,顯然是已經落戶入籍了!一度叉尾太陽鳥是屬於迷鳥,也就是不小心誤闖金門,或許是大陸沿海地區開發太過快速,於是牠們紛紛避難來到了金門,這樣的情形怎麼好像一千六百年前「五胡亂華」時,中原士族紛紛來金避禍的情形一樣呢?仔細想想,有時候日子過得慢,未嘗不是一種幸福。
叉尾太陽鳥小檔案:
學名:Aethopyga christinae。
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金門地區出現的叉尾太陽鳥屬於華南亞種。體型迷你,可以說是金門最小的鳥類。雄鳥身體色彩豐富,飛行時會閃爍出藍綠色光芒,身上還有酒紅色明顯斑痕。雌鳥則以橄欖綠為主要色調,飛行在繁花樹叢中有點像綠線眼。牠們以花蜜為主食,偶爾也會捕食小蟲、小蜘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