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廣濟百粵的橋

發布日期:
作者: 宋玉澄。
點閱率:1,514

  去廣東潮州,我認識的一位潮州的出租車司機,總會熱心的提醒:一定要去看過河拆橋的廣濟橋。
  廣濟橋長約520公尺,當中確有過河拆橋的橋段,可是卻與常人瞭解的意義不同,拆橋的是在中段,到此並未過河,留下的中空是便利水上交通,還有疏洪;不料卻因此造就了它的不同凡響與獨樹一格,吸引各地遊人來訪;其中與其他景點不同的是遊客中,來自泰國、印尼等東南亞的華僑眾多;大概就如同香港首富李嘉誠說的:小時候,我就在橋上跑來跑去;這些華僑祖籍是廣東或福建,有老家可念、可想、可說,不像許多在寶島台灣的人,忘了老家,忘了祖先。
  橋全長517.95米,分為東、中、西三段。始建於宋乾道七年(西元1171年),初以大船86艘為梁,用以連接東西兩岸,當時名曰「康濟橋」,是一座浮橋,應該是它最早的雛型。(也有資料記載:因河道過寬,在水道中央建有大石墩,以固定浮橋。)
  惟洪災無情,浮橋不穩,船翻人溺的悲劇迭有發生。後世主事者,吸取教訓,並如長途賽跑般的一棒棒地交接與不懈努力:由東西兩岸開始,逐個修築橋墩。
  有趣的是一則傳說,當年韓湘子與廣濟和尚兩人,發願修橋,以解決民瘼;湘子由東岸、和尚自西岸,分別動工,並立下期限;修行高超的兩人,都顯示了神通、法術,以求勝利。結果時限到了,兩人所建橋梁並未連接,留下一段空白;但自此東岸橋梁稱為湘子橋,西岸的就叫廣濟橋。民間的傳說生動有趣,卻不是事實。雖然廣濟橋也稱湘子橋,卻是因韓湘子曾在東岸立下洪水止此的石碑,其背後的遠因,更是因為人們感念韓愈,順便就把他的姪子-湘子,拉起一道懷念,就如廣濟橋下的江水,就叫韓江的精神一樣。
  但正史記載,在橋上,建造樓閣12座,亭屋126間,橋上如市,並統稱為廣濟橋的時間是明宣德10年(西元1435年);至明正德八年(西元1513年),又有增建,遂有了浮橋、樑橋、拱橋三橋合一模樣,也有了「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奠下了中國、也有人說是世界上第一座啟閉式橋梁。
  廣濟橋歷經八百多年風雨滄桑變化,並不是如今見到的風光艷麗,其屢遭洪水、颱風、地震、火災與戰爭摧殘,殘敗破落,目不忍睹;據國家文化記憶庫(Taiwan cultured memory book),收集的一張由約翰.湯姆生(1837-1921)拍攝的廣濟橋照片顯示,當時橋墩上竟是雜亂民居,推測應是清皇朝未年崩壞前後的社會反映。
  今日的廣濟橋是在2003年至2007年,按照明代最輝煌時期為版本進行修復,將橋上12座樓閣和18座亭屋重現,並加上匾額、對聯與燈光,讓廣濟橋在白日顯現莊嚴與簡樸的明代建築風格;而晚上燈光亮起,又如水上的華麗宮闕;充分發揮了旅遊觀光及文化的功能,最顯著的是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助益甚大,不負廣濟橋原寓廣濟百粵之民的本意。
  橋是聯繫兩岸的交通,更是貿易與感情交流的通道,但廣濟橋又多了一個歷史與文化感,走在橋上,就像走在歷史的篇章裡,可以翻看以前,端視如今,甚至預知將來;而做為一個華人,更從橋的過往看到國力消長、社會興衰與人民的快樂痛苦。
  註:十八梭船,就是十八隻可拆開、組合小舟,當地人見其舟形如梭,故稱為梭船。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