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過節就會想念的慢老饅頭

發布日期:
作者: 小愛。
點閱率:1,158

去年第一次到金門,正好是端午節,聽民宿老闆娘說在銘傳大學金門分部週邊有划龍舟的活動,我馬上瞪大了眼,決定將人生的第一次現場看龍舟競賽獻給金門。當天活動現場很像親子嘉年華,周邊的寫生比賽、陸上龍舟親子活動體驗和地方美食饗宴,加上人聲鼎沸就像辦喜事。
我不禁想起多年前端午節在傳統市場跟婁伯伯的相遇,外型像台版李察吉爾的他當時已近八十歲杖朝之年,跟一輩子相知相伴的美女老婆,練就一甲子做饅頭的功力。開店六十餘年的饅頭店,是老市場少數還在營業的老店之一。本來趕著要去買粽子的我,看到竹蒸籠冒出雲霧般的熱氣,腳步立刻就被吸住停了下來。
原來這是傳承兩代的小店,手工饅頭用在地製作的竹蒸籠現揉現蒸,因為頻繁使用,據說每個月要換掉兩個蒸籠。饅頭入口扎實,一顆重達一百多公克,是坊間蓬鬆饅頭的兩倍重,高成本吃得到老職人的堅持,也守護著不變的味道,雖沒有標準作業流程,心法都在工夫裏。持續飄散溫暖厚實的饅頭香,一到出爐時間在整個市場飄散著,門口常排著長長人龍等著,大約下午不到六點就要期待再相會了。
老闆大概看到我的饞相,笑嘻嘻地彷彿遇見老朋友,跟我說:「小姑娘要去哪兒呀?要買粽子太晚囉!市場都收了,來嘗嘗我的饅頭,吃清淡一點,比較好消化喔!」二話不說就拿起一顆小小的饅頭角塞在我手上,手裡忙著將剛蒸好的饅頭倒出來,一邊說:「請你吃這個邊角,整顆的饅頭其他人都在排隊呢!要等下一籠了。」
結實的質地可感受到手工的勁道,入口是很純粹的麵粉香,尤其是胚芽饅頭的香氣,纖維小顆粒在充分咀嚼後在嘴裡緩緩散開,我一試成主顧,乖乖排了半小時的隊,還很厚臉皮地跟忙碌中的老夫妻倆聊天閒扯淡。回家後迫不及待將饅頭切成一片片沾蛋,煎出有超優美線條的中式法國吐司;老公喜歡單吃饅頭,沿著一層層像大理石的紋路,慢慢剝、慢慢吃非常有咬勁,一家人閒話家常地度過沒吃粽子的端午節。
之後經過附近總是會去饅頭店繞繞,不只是買饅頭,而是探視大家口中的金童玉女婁伯婁媽,聽他們爽朗的笑聲和打情罵俏,好像年輕的情侶檔呢!婁伯大概還懷著當兵數饅頭的心情,讓客人吃下一顆,心就飽了、滿足了。他說懂得品嘗的人,就能明白饅頭是大俗大雅之物,可配雜菜稀飯,也可以配魚翅燕窩,其實配上婁媽手工製作的辣椒醬,才是老饕的心頭好。辣蘿蔔的鹹香與饅頭的天然甜味達成微妙平衡,入口後額頭微微冒汗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如果是冷凍品想要變換新吃法,可以切成小方塊加入小魚辣椒醬下鍋翻炒,就是下酒佐茶的私房小菜,目測不到六十歲的婁伯,年少時飄洋過海見過大風大浪,所以饅頭有男子漢的存在感,吃了它好像也可以一樣活跳跳,走慢了歲月時光。
據說前幾年還有人邀他去拍廣告,幾年前他迷上了紙雕,用各種紙張割割、剪剪、貼貼,形塑自己心中的美好圖像。原本是看著別人做而有樣學樣,後來為了發展自己喜歡的風格,每天做饅頭、蒸饅頭的空檔,就是他專心創作的時間,作品陸續出現在老舊的牆面,攤前的走道已成了藝廊。他的「不務正業」竟開花結果,在藝文空間辦了紙雕個展,展出立體的荷花等大型作品,嘴上雖然謙虛地說還不成氣候,眼睛裡卻散出熱情的光芒,臉上帶著突破的渴望。婁媽也不遑多讓,因拿著相機拍小孫子玩水,不小心竟辦了攝影展,獨特的光影讓攝影大師驚艷,一直詢問用了哪種超高技術。
在攤位後忙著招呼客人的婁媽,看著相知相惜四十多年老伴精神抖擻的樣子,總是帶著笑意和欣賞眼神。婁媽是見過世面的「蒸」貴婦,曾經參加過選美,就算酷熱的夏天及旁邊冒熱氣的蒸籠,逼出了滿臉的汗珠,她仍是一派從容的優雅,跟紳士派作風的婁伯真是登對,一來一往的幽默互動令人羨慕,勇於嘗試及學習精神,更是讓年輕一輩佩服得五體投地。
到老街區買不吃會想念的饅頭,跟返老還童的夫妻檔閒話家常、說說笑笑,生活真的沒有什麼過不去的;看著婁伯婁媽這二位素人藝術家,對很多事物都帶著好奇和渴望,慢慢會發現,人生沒有什麼不可能的,這才是真正的「斜槓」精神呢!但去年端午後,婁伯因心臟不適緊急住院,一個月就離開他玩樂八十多年的世間,再也吃不到他的手工饅頭。生活記憶中的聲音、氣息與味道,常隱身在講求快速和近利的社會現實中,但不經意流失的舊事物,終將像青春小鳥般一去不復返,留下來的才更顯得彌足珍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