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著聲音飛翔
拂曉徜徉山林溪畔,薄霧瀰漫,清風徐徐,耳畔不時傳來金背鳩徐緩低沉的鳥語。金背鳩的羽衣是用彩色雲霞剪裁而成,披著柔亮的粉橘絲綢,鑲嵌著高雅的灰藍色,魚鱗似整齊而有層次的排列,頸子兩側戴著斑紋珠鍊,襯托出高雅脫俗的氣質,外型與鴿子非常相似,眼神卻是比家鴿慧黠。
從城市到鄉村以及低海拔的山區,都可以發現珠頸斑鳩的蹤跡,牠們並不怕生,相當和善親人,你走近牠的身旁,也不會倏地飛走,側著頭以雪亮澄清的眼神專注地望著你,好似嬰兒純真無瑕的天使模樣,特別討人喜愛。
牠們閑散的在公園學校草地上散步,輕靈地掀尾跳動著,或是光著紅色的腳丫子,緩緩地踱步,有時獨自覓食,有時幾隻群聚一起,溫雅和睦的相處,不像麻雀那樣吱喳地爭吵,也不會如烏鴉那樣粗野地張口威嚇。
「咕,咕,嗚--,咕,咕,嗚--,」一聲接著一聲,悠悠的啼鳴,此起彼落縈繞耳畔,從古至今,一成不變的調子,那是牠們世代相傳的樂府詩篇。牠的歌聲中,吟著輕柔浪漫,卻也蘊著幾縷的輕嘆,唱著淺淺的愉悅,淡淡的愁緒,在多霧的清晨,迷離的幻境中飄移,流進低矮簷舍,逸上舒捲的雲霞,迴盪於空山幽谷,潛入紅男綠女的腦海,彷彿在述說著無盡的紅塵俗事。
記得司馬中原也曾為牠寫過一篇文記,他稱斑鳩為火鷓鴣,傳說火鷓鴣是一種心腸仁慈的鳥,在古老的年代裡,眼見著一個被稱為七姑姑的老婆婆,孤苦無依,病死在頹圮的茅屋裡,牠們飛出巢,到處唱著「七姑姑-苦」,藉以告訴人們去埋葬那位老婆婆。
初次閱讀這篇文章時,不禁使人滿臉清淚垂,感傷傳說中七姑姑的孤苦,感動火鷓鴣的善良。對於牠獨特的嗓音及音調,深深刻畫在腦海中,對斑鳩更增添一份惜愛之情。
在物質條件不豐沛的年代,鄉下人家耕田工作時,常會設下陷阱捕捉偷吃穀子的斑鳩,特別是寒流來襲之際,闃黑的夜裡,朔風呼呼響著,空氣裡瀰漫著斑鳩燉中藥的氣味,斑鳩是具有食療的價值,可以明目、強健筋骨、益氣補虛,順理成章被視成為冬日進補最上乘的要角。
一家燉補萬家香,今天這家燉,明兒那家燉,在嚴寒的冬日夜裡,吃上一碗熱呼呼的中藥膳食,暖心暖胃,手腳不再冰冷,聽說可以讓一整個冬天身強體壯。而我獨獨對於吃斑鳩感到恐懼。能飛的牠,就應該自由自在地展翅,翱翔於晴空之下,飛越河湖溪流,飛翔樹林綠蔭間,我們非但未盡與牠和睦相處之道,反而將這麼親人的鳥兒誘捕宰殺下肚,總覺得於心不忍,暗自在心中為牠們默禱,希盼有一天,牠們能免於成為人類的桌上餚。
幸好,隨著保護生態意識提升,人們逐漸意識到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因此,我們得以在沁人的花香中,有悅耳的鳥語相伴。走入山林,高亢的竹雞叫聲,「ㄍㄧㄍㄡˇ ㄍㄨㄞˇ,ㄍㄧㄍㄡˇ ㄍㄨㄞˇ」,聲聲不絕於耳;斑鳩在樹林柔和呢喃著「咕,咕,嗚--,咕,咕,嗚--」;藍鵲高踞樹梢,發出短促的「嘎--嘎--,嘎--嘎--」聲;八哥善吟多變的音調,「啾啾啾啾、咕咕哈哈、嗚嘎嘎嘎」,熱鬧的唱個不停,真是天生的野外歌唱家;還有些不知名的鳥兒,從低沉的嗓音一路飆升高音,再嘎然而止,偶爾的走音卻也饒富喜感。
鳥鳴林逾靜,聲聲皆是深情的呼喚,靜心地聽鳥鳴,牠們的聲音是紛雜人間中的天籟,舒緩了焦慮與憂鬱,閉上眼睛諦聽,感受平和與寧靜。循著聲音飛翔,自在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