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文化手札】青嶼張敏的一頁傳奇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榮昌。
點閱率:3,130

金門歷史悠久,各個村落不乏傳奇故事和具代表性的傳奇人物。位在金門東北角的青嶼,若要論起代表人物,明朝太監張敏應該位列第一吧!張敏出身極富傳奇性,而他功成名就後,不忘提攜照顧金門鄉親,更令人感念。
青嶼張氏宗親積極爭取文化局將張敏相關遺跡列為文資身分,在宗親的介紹說明下,我才了解張敏充滿故事性的這一頁傳奇。
張敏冒險撫育皇子,擠身權貴頂端
戲劇節目中狸貓換太子的劇情,家喻戶曉,沒想到,出生金沙青嶼的張敏,也有同樣的故事遭遇。
談到張敏,史學家宋元魁在著作〈從張敏談到明代宦官〉中,有很高的評價,他表示,明代有二位好宦官,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鄭和,一位則是張敏。他認為,張敏雖身為太監,卻不為奸佞所脅,不為利誘所動,以忠誠為務,實在是人中豪傑。
張敏,金門青嶼人,生於明宣宗宣德9年(1434),卒於明憲宗成化21年(1485),享壽51歲。因幼年雙親俱逝,由兄長張太常撫育長大。
明英宗正統14年(1449),也有另一種說法是正統2年(1437),福建沙縣、尤溪農民暴動,金門受到牽連。張敏因叔父張益彬遭人誣陷,自幼即與堂兄張慶等人送往京師成為太監。
張敏因行事謹慎受到英宗(1436-1450/1457-1464)的注意,被擇為太子(憲宗)的近侍。1464年太子(憲宗)即位,年號成化,張敏漸漸受到重用。
張敏捨身護育年幼孝宗皇帝的義舉,為人讚賞,也是張敏躍身權貴的關鍵。《明史》〈后妃傳)中,有關孝宗生母孝穆妃太后的相關論述中,就提到張敏保護孝宗的事蹟。
據了解,憲宗時,後宮萬貴妃專寵善妒,妃嬪身懷龍種均遭迫墮胎或殺害。成化6年(1469)紀淑妃生孝宗,由張敏密藏,保全並撫養。
明成化11年(1475),憲宗感嘆無子,張敏就將當年為避萬貴妃專寵迫害,而代為撫養的孝宗(當時已6歲),迎至憲宗膝下。此後,孝宗與張敏情如父子,張敏乃有「義父太上皇」的封號。
受到重用的張敏,奉命操練藤鑲四衛官軍,兼理十九房馬政,監督五軍大營,更總督十二團營。有關馬匹採購與管理,自唐代起,就設立專職機構,明代更積極推動馬政,孳牧戰馬,張敏掌管馬政及監督軍營,可見受重用的程度。
張敏處事嚴謹,又能體貼下屬,廣獲愛戴。後來衍伸「權君七日」的說法,即張敏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代行軍權七日,換句話說,張敏當了七天皇帝,可見榮寵之盛。
減輕金門負擔,帶動鼎盛文風
金門浯洲鹽場建於元朝,為福建七大鹽場之一。是以勞役經濟為基礎的官營鹽場。
明代福建有四大差役,包括:里甲、均徭、民兵、驛站。里甲之役為「正役」,其餘三種為雜役。因為鹽戶要編入里甲系統,必須承擔當地的里甲「正役」,其他雜役依法可以優免。
明代金門鹽戶的差役優免,和張敏的政治權勢密切相關。張敏之叔張益冑奏准優免均徭之役;張敏則奏准優免民兵之役。明代同安縣的弓兵,主要用於金門等地的巡檢司,每一巡檢司設弓兵一百名,張敏設法把同安縣的弓兵之役轉嫁給南安縣,維護金門的優免特權。也改變自明初以降同安縣承擔差役的傳統,最重要的是偏鄉貧瘠的金門,能永久免於被攤派重役,讓金門居民能安居樂業,進而考取科舉取得功名。
明代金門共有二十多位進士,約占同安全縣的三分之一,這麼多進士的產生,有不少是受惠於張敏的政策恩澤。而青嶼也是明、清二代出最多進士的金門聚落,包括:張定(1490)、張鳳徵(1565)、張繼桂(1595)、張朝綱(1616)與最後一任崇禎皇帝的張朝綖(1640);清代三位分別是張可立(1655)、張對墀(1721)與張星徽(1721)。
此外,張敏也用心提攜張氏族人,明代青嶼族人獲任官、封贈而榮顯者多人。不僅有「三公」(張敏、張慶、張本)職位,還有位列九卿的「三卿」。三卿乃南京通政使苗、錦衣衛指揮使質、光祿寺卿暉。
張敏家族遺跡,值得妥善保存
青嶼村內,目前仍散見數處與張敏有關的遺跡,有的因早期整修,失去原有古蹟樣貌,有的則仍保有昔日模樣,值得保存,目前文化局已經展開文資審議等作業程序,希望透過文資身分的給予,讓張敏的故事永遠流傳。
褒忠祠
素有「青嶼祖厝官澳宮」美譽的張氏家廟,又稱為「褒忠祠」。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為感念張敏呵護幼嗣卓越功勳,特恩賜祠堂為「褒忠祠」,並贈匾額紀念。
因此,青嶼張氏祠堂,可以蓋成宮廷式建築,屋頂上全部採用「筒瓦」型式,氣勢磅礡,象徵極高的榮譽。山門兩側「蟠龍石鼓」及石鼓外側的麒麟堵等精緻石雕,在金門地區祠廟界相當少見。山門前「御賜忠勤第,世登科甲家」的聯語,一直是青嶼張氏家族引以為傲的一頁光榮史,因此青嶼張氏族裔以「忠勤第」為堂號。可惜張氏家廟經過大幅整修,減損了古味。
褒忠坊
明孝宗除恩賜張敏祖祠為「褒忠祠」,另豎立「褒忠坊」於張敏舊居左側,位於南側官道上,以彰顯張敏個人功績。可惜褒忠坊因早期軍事需要被拆除,現在只存部分石柱挺立於巷弄中。
甲庚寅申厝(張太常故居)
張太常是張敏長兄,張敏對明室有延續明祚了不起的貢獻,孝宗登基後(這時張敏已歿),大封贈張敏家族,並改建張太常舊居(俗稱甲庚寅申厝)、張太翊(張敏二兄,俗稱子午厝),建築上與褒忠祠同為宮廷式的屋頂,為全筒瓦,在金門閩南式建築中相當罕見。
「甲庚寅申厝」位於青嶼張氏家廟(褒忠坊)的右後方,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奉旨改建,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二落大厝還保留明末清初建築「出磚入石」的特殊結構。
張益初墓、張益初神道碑
孝宗大封贈張敏家族,張敏之父益初(苗祖父)贈同苗官銜,母林氏贈淑人,之後並在張敏衣官塚右側改建張益初墓,也在青嶼官道上立神道碑,其墓碑保存良好,其碑雕題全銜為「誥贈南京通政使司嘉義大夫通政使張益初淑人林氏神道」。「誥」,皇帝對臣子行文,五品官以上用「誥」;「贈」,歿後賜官為贈。「嘉義大夫」,是正三品文官初授階。「淑人」,為三品官夫人。
張敏衣冠塚
張敏於成化21年〈1485)卒,憲宗賜葬於河北通州,並大封張敏家族。
明孝宗登基後賜張敏在通州真塚,墓地三百畝,守卒二十名外,還遣欽差大員攜聖旨遠赴張敏家鄉青嶼,增建張敏之衣官塚。
明朝司禮監,為四品官,加上張敏在朝廷曾「七日君權」,代理國事,曾有「義父太上皇」封號身分,故其墓制與一般不同。衣冠塚墓形為「龜蚨離首」(一種瑞獸,龍之九子之一,地位特殊,寓意吉祥安寧),壙穴寬廣秀麗,與眾不同。墓身是一整塊花崗石雕塑而成,相當氣派。
下馬碑
明孝宗在青嶼附近的塘頭村立下馬碑,以示對張敏的榮寵。古官道從中穿越,文官至此下轎、武官下馬後步行前進,顯見張敏對朝廷的重要。下馬碑原有夾柱石四對(八塊),現僅存七塊,或立或臥,散落在青嶼村外的荒煙漫草中。
張敏傳奇,古今少有,不僅成就自己,也福蔭族人,因此,閩書記載:「恩澤之盛,閩所未有」。可以想見張敏及張氏族人當年的風光。可惜的是,時代更迭,五、六百年過去了,張敏的傳奇故事逐漸被歲月淹沒,被後人淡忘,青嶼張氏族人除了在村子入口處,興建精簡的張敏紀念公園外,也積極爭取,希望喚起大家的重視,打造青嶼為充滿傳奇的故事村,讓世世代代的金門人,永遠記得,在浩瀚綿長的中華歷史上,曾經有這樣一位金門鄉親,登上呼雲喚雨的時代頂峰,猶不忘提攜同鄉造福鄉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