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科幻沙龍】 彗星之滅

發布日期:
作者: 謎樣星宿。
點閱率:742

他告訴我,書中記錄了彗星每日的軌跡、外觀、亮度,有時尾巴竟然可以延伸到整片天空,令人難以想像。至於其它對於古代文明強烈又神秘的暗示語句,那就是所謂的占星術。這個強者隊友還說,彗本來是掃帚的意思,古人借來形容彗尾,稱呼這種星星為彗星,於是占星上就有除舊佈新或君王易主之意。我回他說:「如果是現代人來命名,那應該會叫做○星吧!就像掃地機一樣。」他只回覆了一張昏倒的搞笑貼圖。
當他翻譯完整本書後,逐漸拼湊出天上那些不速之客想告訴他的故事,也構築出他對彗星預言的想法。他認為這本書與其他集大成式的占星術大全類似,雖然記錄了許多彗星,但並未看到任何彗星直接撞擊的歷史記載。而近代除了通古斯大爆炸和舒梅克-李維九號彗星撞擊木星這兩起大型著名事件,並沒有其他可怕的事件發生過,頂多有些隕石造成的小災難。若真的發生過,占星家怎麼可能不大肆宣傳呢!因此他推斷彗星這種髒冰構成的天體,應該會完全蒸發,不會像小行星那樣因為岩體沒燒完而墜落地表留下隕石。他向我保證這一點。
在某次聯合攻擊的星際戰爭遊戲中,我趁休息空檔問他:「如果彗星很大沒燒完呢?」他回應:「這種可能性很小,它們結構脆弱,很容易解體,分解後更不容易撞上。占星術古書也想像過兩彗並見、甚至三彗、五彗俱出,但這種誇大又稀有的奇觀,幾千年來史書只記載過一次,幾乎不可能發生。」
「你說的占星古書是哪一本?」
「《開元占經》,有聽過嗎?」
「我去電子圖書館找來看看。」其實我應該說「找來聽聽」。
經常跟他在遊戲中出生入死,讓我也開始對於古人寫的東西產生一點點興趣,於是我依照他教的方法,讓電腦唸出翻譯好的《開元占經》卷八十八「彗星占」,只不過聽了幾分鐘後,我就深深地睡著了。
他一直對主流科學觀點抱持懷疑態度,經常指出科學理論和人工智慧的極限,也為此感到自豪。當新發現的大彗星消息傳遍時,他對此嗤之以鼻,不斷嘲笑科學家的警告,認為不明所以的大眾很容易被科學宣導洗腦,還指出許多媒體連「彗」都寫成了「慧」,真是越來越不專業了。
儘管天文學家提供了壓倒性的證據,計算出撞擊機率高達百分之三十,並且在逐漸接近時不斷修正,精確算出撞擊地區很有可能離我們只有七百公里,但他仍拒絕相信這顆彗星對地球構成任何威脅。他在網路論壇和社群媒體上激烈爭論,聲稱所謂的專家誇大了彗星的潛在影響。不過,大多數人並不擔心這個天災,因為世界大國的行星防禦機構認為撞擊機率必須超過百分之五十才需要立即進行像是改變彗星軌道等緊急防衛。
隨著彗星的臨近,群眾並未與日俱增地擔憂。各國政府發出警告,敦促人們為可能發生的毀滅做好準備。只有他仍然將這些警告視為散播恐懼,並繼續傳播他的歷史觀察論點,即彗星不會構成真正的危險。政府也無法用網路管理機制壓制他的發文,讓他的聲音消失,畢竟還有百分之七十的安全範圍。我常在遊戲對話中,看到他的自我主張,堅信全球被科學愚弄了,而聲援他的隊友也不少。
這顆彗星從遙遠的太陽系邊境飛來,雖然途中已噴發掉許多物質,但仍清晰可見,揮發出略為青綠的光芒,幾天前的尾巴橫掃天際,景象壯麗無比,這一代人從未見過這樣的奇景。科學家推測這種長周期彗星可能是第一次接近太陽,結構鬆散容易揮發,大量反射陽光雖使得亮度遽增,但若揮發過快而用盡,亮度就不再增加,星體空洞化之後更不穩定,可能會崩解消失。因此它的總質量與撞擊機率是否會真如預測,還有待更接近時的觀察。
夏日的傍晚溫暖寧靜,彗星在夕陽之下依然明亮,彗尾彷彿宇宙的霧氣一般滲入大氣層。不過最接近撞擊預測的這一天,幾乎沒有人在戶外逗留了,大家已經遵從指示疏散到更安全的地下避難室,閉眼觀看撞擊直播。只有他站在一處空曠地,自信地交叉雙臂仰望著天空,用手機直播他的勇敢行徑。由於政府尊重每個人的決定,所以警方並沒有強制他避難,一如平日對待那些苦行者的態度。
一小時後,當彗星最接近時,它的樣子竟然發生意想不到的改變:原本最亮的核心竟然一分為三,如串珠般同步移動。新聞直播連線裡的科學家激動地說這是因為彗星太接近地球,受到巨大的引力牽扯而裂開了。經由超級電腦重新計算軌道,原本預測的百分之三十現在突然變成了百分之八十,因為第三個核心較小,被吸引得更近,且讓預計撞擊點位移至我們城區附近!當人們意識到彗星的影響將是真實災難時,恐慌馬上席捲了線上虛擬社群。直播畫面的廣告跑馬燈還突然湧現「末日降臨」、「回頭是岸」等標語。
我傳訊告訴他必須趕緊躲起來,然而他難以置信。現在若要他移動到最近的避難所,得花上二十分鐘,因為那空地是他故意選擇的舊城荒廢區域。他不可挽回的叛逆行為已轉變成了極度恐懼,還告訴我說雙腳已經不聽使喚,走不動了。隨著一陣震波與巨響的轟然出現,他的身影也瞬間消失了。難道是被蒸發了嗎?還是被吹走了?我不太願意仔細揣測是哪一種,內心只能拚命用「到底是古文解讀出錯還是天氣差讓記錄太少」這個新問題來逃避上一個問題。
眾人目睹直播後的恐慌,就像彗星衝擊波衝破我所在的地下室入口一樣,驟然襲擊了每個人的心靈。緊閉雙眼的人們相互抱住,聲音充滿了恐懼。緊急服務電話已擠滿了尋求答案或安慰的人。那些試圖用攝影機或手機捕捉這顆彗星撞擊畫面的人,對於自己錄下千載難逢的不祥事件開始感到不安與愧疚。我終於體會到,原來沉迷在虛擬的人們,畢竟還是很害怕真實世界的災禍。
混亂之中,瀰漫著一種無助感。天空中的彗星每一秒都在變化,宛如妖魅,有些細小的白點逐漸變得更大,甚至開始燃燒,成為對地面具有威脅性的恐怖煙火。不確定自己與死亡的距離,是當下最普遍的情緒。彗尾在昏暗的天空中發光,人群中一聲喘息也沒有。時間彷彿靜止了,我每一次心跳都問著各種無聲的問題: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從太空深處衝向我們的未知命運會如何?會不會只是虛擬得過於逼真?死亡是不是一種虛擬逃生窗口?
彗星的熱蒸氣撞擊最後給地球留下了一道明顯傷疤:一座新的環形山,包圍著數十公里寬的凹陷大盆地。衝擊波還摧毀了附近所有森林與兩座小丘陵,但還好這傷疤出現在郊區,人口集中區大致安然無恙。衝擊波也突襲壓迫了周遭海面,形成橫越各大洋的海嘯。新聞報導說著「這個沉痛的教訓告訴我們,在面臨來自宇宙的生存威脅時,得相信科學的重要性……」,怎麼聽起來好像是對著他說的。
在為他悲傷的時刻裡,我只能耐心等待彗星造成的大量塵埃落定。一天後,在雜亂的廢墟中,我找到他圓滾滾的屍體躺在一個殘破洞穴的雜物堆裡,原來他突然消失並不是被蒸發或被吹走,只是跌落這個舊大樓地下室。小心地跨過斷裂交錯的破損樓梯後,我走近他,開始思考要用什麼方式就地埋葬並豎起一座強者紀念碑之類的。突然間「吼吼」聲響起,他的巨大鼾聲嚇了我一跳。(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