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您去哪兒呀!

發布日期:
作者: 蕭麗華。
點閱率:1,833

  東珩棲堂廟供奉保生大帝,村民尊稱大道公或大道公祖,祂慈悲為懷、有事相扶持,帶給村民莫大的安定力量,深受村民的尊重與愛戴。因此尋找前,怡仁家屬跪在大道公祖前,正心誠意,擲筊問事。祂傳達怡仁阿公平安健在,置身東珩東北,往碧山村方向。
  大道公祖的保佑和指引,怡仁家屬感恩戴德,一顆動盪不安的心,一時間穩定下來。只是,初秋天氣燥熱,稍有差池,容易中暑。家屬腦袋不聽使喚,腦海裡不停地想,阿爸昨日有吃無?有喝水無?有睏飽眠無?疑問、煩惱、不安、焦急,所有的情緒又交織在一起。
  不久,里長在臉書社團再次發文,懇切道:「尚未尋獲,預計9時在碧山車站集合尋找!有空的鄉親歡迎加入,希望有好消息!」
  8點30分,太陽閃閃亮亮照耀大地。
  鄉親們走出家門,近二十人齊聚棲堂廟。怡仁家屬見此,感動在心頭,平時大家為生活,各據一方,而今患難相扶持,感謝溢於言表。
  鄉親們深具信心,胸有成竹,今日畢其功於一役。他們帶著豪邁的氣勢,走到碧山車站,以其為軸心,方圓五十公尺範圍內尋找。未果,擴大搜尋範圍,先到碧山村,因為眾人認為怡仁阿公不會以天為帳,以地為床。
  碧山村的人口是東珩的好幾倍,村內紅色的閩南建築,輔以民初的美麗洋樓陪襯,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但隨著人口流失,消散在歲月的長河裡,村內頹屋、防空洞群聚。
  鄉親們不斷地在村內古厝、防空洞穿梭,揚聲大喊,戶戶不漏,深怕錯過任何一個可能。
  村民聞言:「拍謝,沒看到人。」旋即直搗楓香林,楓香林位於碧山村郊,通往山后民俗文化村的方向。
  10點多,鄉親們自碧山進入楓香林,沿途雜草比人高,再往裡走,保留原始生態的森林,荊棘遍地。未獲捷報,快馬加鞭,揮軍南下,目標碧山靶場。
  碧山靶場位處東珩東南,其建於1974年,靶場內有壕溝,右邊有軍營,1998年國軍部隊撤離後閒置至今,漸漸成為牧牛的場所。
  晌午,鄉親們踏進碧山靶場,跨越熱氣騰騰的雜草,在靶場上下跑動,呼叫聲此起彼落。但回應的是知了,在樹上長一聲,短一聲。此時,眾人臉上紅撲撲的,層層的汗水順著額頭唰唰流下,頭髮溼了,衣服也溼了,模樣很狼狽。他們不以為意,鬥志昂揚,繼續前往陽翟附近的戰車連武陵高地。
  不久,忠叔在鄉親群組回報:「整座山都翻遍,還是沒有找到人,上天保佑,希望能夠儘快找到。」
  經過一天的搜尋,鄉親們樂觀的心情狠狠地被打擊,難以想像,小小之地,竟讓怡仁阿公好端端的一個人,從人間蒸發般消失無蹤。
  ……
  昨日驚慌失措,今日重整思緒,學習面對無常,接受事實。
  鄉親們重整旗鼓,在群組討論得沸沸騰騰,彼此相互加油打氣,為低迷的氣氛注入一股暖流。
  阿富感激道:「感謝。」
  怡仁的五女兒阿嬌道:「感謝大家,偶阿爸一定會平安歸來!」
  怡仁的大女兒阿華道:「非常感謝鄉親們,你們辛苦了。」
  帥氣的保哥道:「很善良、和氣的人,希望能平安歸來。」
  阿玲道:「吉人自有天相,加油!」
  阿蓮篤定道:「一定會找到的。」
  最後,里長在群組道:「我會將大家集思廣益的想法,提供鎮公所及警方協尋的參考。」
  有了鄉親們的關心與鼓舞,怡仁家屬滿懷感激,即便前面有萬千溝壑,也要強打起精神往前走。
  全面搜索
  尋找怡仁阿公,鄉親們有心照不宣的默契,里長黃文成負責對外聯繫,村民蕭礽權、黃章華等人居中協調搜救事宜,縣政府亦為此成立專案小組。
  子夜,古道熱腸的網友,在臉書社團發文:「雖然不太可能,但昨日下午5時多,在機場看到類似服裝,年紀雷同,在華信櫃檯詢問候補機位……。」
  尚義機場與東珩的距離有十一公里多,老人家喜愛家園的一草一木,一生到台灣屈指可數,即便離開故里,孩子們也會亦步亦趨緊緊跟隨,獨自搭機可信度微乎其微。
  但人命關天,任何線索都是曙光。
  第二天,里長到台灣出差,蕭礽權毫不猶豫地承擔重任,儘速通報,縣政府及警方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加強查察。
  大批警力集結在此,吸引熙熙攘攘的旅客駐足觀看,不禁好奇地問:「怎麼了?」
  最後,確認怡仁阿公並未出境。
  ……
  另一邊,東珩一刻也不得閒。
  金湖分局調度內外勤警力,並請金沙鎮公所、林務所、金防部及民間人士等協助,複查碧山、東珩一帶道路、村落及其後方林地,並擴及右側美人山、東山前、西山前一帶。
  這些地方有古厝、洋樓、營區、防空洞,讓人想起金門風風火火的歲月。
  自古金門農業生產不足溫飽,幸好產鹽,有鹽就有錢,造就宋明清以來,進士、舉人輩出。其衣錦還鄉後,大興土木整建家族聚落,或興建祠堂,因此紅磚紅瓦的閩式建築處處可見。
  清末干戈擾攘,鼠疫橫行,為求生路,金門人前仆後繼到南洋。其功成名就後,對故里捐錢,於是清末民初一幢幢華麗的洋樓拔地而起。
  1937年日本人來了,移民潮湧入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地,洋樓主人無緣居住,卻成為金門僑鄉文化的重要表徵。
  1949年國民政府退居台澎金馬,實施戒嚴,金門成為反共最前哨。為了反攻大陸,解救大陸同胞,村內防空洞遍布,四周佈滿軍營,村外構築防禦工事及碉堡,甚至一度徵用民宅及洋樓。
  其後,金門歷經國共多次戰爭威脅,百姓移居台灣、新加坡及汶萊等地。兩岸關係緩和,1992年金門守軍組織逐漸精簡,古厝、洋樓及軍營人去樓空。走過春秋,古厝及洋樓,有些在後人努力經營下燦爛綻放,有些任憑凋零,頹屋處處,軍營亦復如此。
  思緒飄遠了,此刻8時30分,陽光普照。
  碧山車站集結近百餘人力,相較於昨日,今日鄉親們整裝待發,手套、木杈及鐮刀等無一不備,迎接荊棘。
  現場指揮官站在眾人面前,以響亮飽滿的聲音向大家說明,此次採取警務人員混搭帶班等分工事宜,語罷,眾人分頭行動。
  這一組人馬,來到東珩後方,此處原有一條沙土小徑,通往東山前,光陰荏苒,成為蔥翠蓊鬱的雜樹林。眾人踏入塵封已久的森林,迎接低矮的刺蒐及馬纓丹等植物,地勢又坑坑窪窪的,走在前頭的阿富不忘提醒:「這裡不好走,要小心。」
  林中滿地的樹葉和枯草,時而幽幽暗暗,讓人倏然提高警覺,思量怡仁阿公或許坐臥於此。有時燦爛的陽光穿過樹梢和枝幹,在地面上交織出一幅安靜的風景畫,畫上有樹,有葉,也有人,就是沒有怡仁阿公。
  另一組人馬,來到東珩後方和東山前間的高粱田。
(五之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