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睏」的含羞草
每次在公園或野外看到含羞草,都有一股莫名的喜悅。可能她很早就進入我的「植物辭典」,但卻無緣在寒冷的北國「看到」。
來到台灣,發現從台灣頭到台灣尾,都可以看到開花的含羞草。雖然如此,我對她的著迷程度絲毫未減。
有一次在台北故宮,從一幅郎世寧的畫作中看到青青此草。讓我更驚奇的是畫作上竟還有乾隆皇御筆盛讚云云。紫禁城的御花園奇木異卉無數,這西洋來的含羞草卻能博得「十全老人」龍心大悅,足見她的魅力不凡。
乾隆稱其為「知時草」,原來含羞草葉片的閉合可作為計算經過時間的依據。
台語給含羞草起了個「愛睏草」的綽號,因為輕觸含羞草的小葉,所有羽毛狀的葉片都會依序閉合起來往下低垂,彷彿害羞的女子,因而得名。
含羞草的這種敏感行為被稱為「睡眠律動」,科學家發現,植物也有類似動物的淺眠和深眠,聽來是不是很有趣呢?
曾任清台灣府知縣的孫元衡,對含羞草亦喜愛有加,他在《赤崁集》中留下關於含羞草最早的華文記載:「羞草,葉生細齒,撓之則垂,如含羞狀,故名。」並做詩:「草木多情似有之,葉憎人觸避人嗤。也知指佞曾無補,試問含羞卻為誰?」清康熙年間完成的《諸羅縣志》中,對含羞草有更傳神的描述:「含羞草,高二、三寸,葉似槐。爪之,葉即下垂,如婦女含羞然。」
讀之令人心神蕩漾,草木有情,漂洋過海「移居」他鄉,想必也會用其最獨特的方式來表達「思鄉」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