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武林 ──金庸百年誕辰香江「尋俠」記
搜尋並一一「留影」這些雕塑,就足以讓「金迷」興奮不已。而「打卡」過程中,驚喜也總是意想不到,36尊雕塑中竟有3個「郭靖」。原來,雕塑家任哲認為「郭靖」最能體現金庸的「俠之大者」精神,故以青年「郭靖」、中年「郭靖」和暮年「郭靖」各製作了一尊雕塑,分別陳列於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國際機場和中環愛丁堡廣場。
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只見青年「郭靖」身穿塞外服裝,挽弓射大鵰,即使看不見箭與弓弦,但這引弓的寫意動作也盡現「郭靖」如蒙古勇士般大開大合的張力及其堅毅的神態,彰顯「郭靖」年輕時石破天驚的英雄氣概,折射出「俠之大者」初露鋒芒、專心致志的豪情。而暮年「郭靖」則選取抗金時期身披戰袍的「郭靖」,展現一代大俠為國為民捨生取義的精神。
至於中年「郭靖」的雕塑,則陳列於香港國際機場的入境大廳,這也是香港國際機場展出的唯一一尊「俠之大者」的雕塑。但見「郭靖」使出畢生武功絕學的「降龍十八掌」,這是《射鵰英雄傳》中最引人入勝的高潮,既呼應了今年龍年的主題,且「郭靖」的絕世武功也最能展現令外國遊客大感興趣的中國功夫,尤其香港國際機場是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的窗口,讓每個遊客一踏上香港這塊土地就「認識」金庸大俠。
3個「郭靖」三重「俠」,顯現出郭靖的一生,是真正的「俠之大者」。
長劍一杯酒,高樓萬里心。
金庸先生以筆為劍,通過奇幻武功、正邪對決,成就了家喻戶曉的武俠文學經典,為世人創造了一個不朽的武俠世界。雖然每個人對金庸筆下的人物有不同的想像,但從中所經歷到的人世間種種感情牽掛,以及對追求正義和善良的認同,則始終是大眾共同的閱讀經驗。
後記:
金庸先生對台灣也存有一份深厚的情感,1997年2月22日,金庸先生第5度訪台,他在參觀過錢穆紀念館後,提筆寫下「防意如城,守口如瓶,立心如青天白日,行事如臨淵履冰,偉業豐功,多出深沉之士,休微之福,常歸長厚之家。」並說:「中國政治家歷來講究養晦,相信豐功偉業都由深沉之士所建。而且,不會因為被對方動氣而傷到自己。為官者要不露鋒芒,做事又不出鋒頭,其實這很難,我自己也是做不到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