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頂與高僧駐錫的草庵
西元三世紀波斯人摩尼,以拜火教為基礎,兼接收基督教、佛教和古代巴比倫等的宗教思想,創立摩尼教,傳來中國稱為明教;明教並未在中華大地上廣傳,後卻因金庸的《倚天屠龍記》廣為人知。
但明教的根據地在哪?金庸在書裡說:「在崑崙山光明頂」。然而2004年11月某日,金大俠卻來到了福建晉江華表山南麓的草庵,凝視著庵內的摩尼光佛造像許久後,說:「明教不是我杜撰的!」卻沒有解釋崑崙山光明頂到底在何處。有人因此推論:崑崙山就是華表山,光明頂就是草庵;理由是他在離開草庵前,提筆寫了八個字:「熊熊尊火,光明之神」--熊熊尊火直指拜火,光明之神則說的是明教的摩尼光佛。
話說草庵,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起先是結草為庵的小寺;到了元代,方在崖壁架構石室,成為石構寺廟,名稱仍是草庵。如今到訪,小小石寺的石樑上仍刻有草蓭兩字,再往前不遠,就看到一尊舉世無雙的盤坐摩尼光佛。
摩尼光佛在1339年出現,是石像,卻不是一塊單獨的石頭,是在整片崖壁上雕鑿而出,高1.54米,寬0.83米,儀態端莊,神態安詳,周身放出十八道毫光,與昔時所見無數的神佛造像迥異;卻與摩尼教崇尚光明之教義相符。(晉江博物館內也有一尊同樣的摩尼光佛,應該是拷貝品。)
神奇的是1979年9月,草庵前的一口古井,清理出一件內壁陰刻行書「明教會」褐釉碗和幾十塊殘片;經考古證實,明教碗的生產年代為北宋,為摩尼教在該地有組織的活動提供了證物,間接也證實了明教在宋代泉州、晉江等地區的活躍;更被視為研究世界摩尼教,繼摩尼光佛的第二大發現;應該也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摩尼教遺址。
緊挨摩尼光佛的東側,有座石構僧舍,正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師在草庵的住所。僧舍狹小、粗陋,最大的家具是床,床也是數片石板組成,之外空無一物,也無物可放,是一個人就住滿的石屋;就一個俗人的眼光看,就覺得是個囚字。
可是弘一法師卻喜歡此處的清幽,曾於1933年、1935年、1937年三次駐錫,第一次還因病寫下遺囑,幸好安然度過。來此地的遊人不多,不多的人群中又以參拜弘一為眾,人人肅穆端重。
弘一法師駐錫間,為草庵撰書《重興草庵碑記》與四副對聯,分別鐫刻於石碑上和大門柱上。其中以「草積不除便覺眼前生意滿;庵門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最出名。(法師把積字寫成:艸+積)。看著下聯的毋忘世上苦人多,就會想起台灣的某位政治人物,經常講起這句讓人共鳴又難忘的話。
這些高僧遺存與摩尼光佛,已成為草庵的兩道不熄聖火,照耀晉江、泉州……及慕名來訪人們的眼光與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