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出使琉球之護航水師在金門
踏進浯島城隍廟,一對高長的楹聯映入眼簾:「捍災禦患無非為國為民以安浯島;福善禍淫正是教忠教孝共仰神明」,落款小字:「同治歲次丙寅欽賜花翎特授福建水師提標後營遊擊調署金門鎮標右營遊擊謝國忠敬題」。十年前,我開始專注研讀金門鎮水師史料,每每進入城隍廟,總是注視著這對同治五年(1866)的楹聯。然而觀察其材質,應為現代復刻放大的仿製品,心中浮現疑惑:文物原件安在哉?多年後,終於有了答案。
浯島城隍廟始建於明代,燬於清初遷界之時,清嘉慶十六年(1811)重建至今已逾兩百年,歷經多次修繕,最近一次為1993年;現今廟宇內的楹聯,多為以原件為藍本復刻放大之新品。2018年金門縣文化局辦理「107至109年金門縣金城鎮宮廟宗祠文物普查建檔計畫」,在浯島城隍廟地下室整理出整理出一批塵封近三十年的典藏品,其中有不少清代時期的重要文物,金門鎮水師遊擊謝國忠所題的這一對楹聯原件文物也在其中,另尚有一些舊城隍廟留存下的木製結構的構件。
明清兩代中國出使琉球共25次,清代派出使臣冊封琉球新王共8次,同治五年出使琉球是清代的最後一次,也是中國出使冊封琉球國王的最終章,同治三年(1864)琉球世子尚泰遣使請封襲王位,翌年十二月封使臣到北京。同治五年(1866)大清國派任欽差出使琉球冊封正使為趙新,副使于光甲。閩浙總督左宗棠上奏:「所有應派護送官兵,由臣左宗棠委現署金門右營遊擊水提後營遊擊謝國忠、現署閩安右營都司水提左營守備蕭邦佑,照例選帶兵丁二百名。」依舊例派封舟兩艘分為頭號與二號船,並有護航官兵隨行保護;頭號船謝國忠,冊封琉球二品銜統帶護兵,署福建金門鎮標右營遊擊,領兵丁一百親護欽差正使趙新及使節團。二號船蕭邦佑,三品銜總帶護兵,署閩安右營都司領兵一百護衛欽差副使于光甲,此二人武官皆為金門人。
冊封琉球二品銜統帶護兵謝國忠(1825-?),四川崇慶州人(崇州市),寄居福建馬巷廳金門由行伍拔補,曾任金門鎮千總,帶兵前赴江南援剿出力以守備補用,同治三年(1864)署閩安協左營守備,同治四年(1865),署理金門鎮標右營遊擊,年四十,後再陞烽火參將、香山副將。卒於金門,子謝文龍克紹箕裘,膺任千總,將門虎子、家風傳承保國衛民。《金門志》記載:「清副將謝國忠墓:在西赤後埔」。
冊封琉球三品銜總帶護兵蕭邦佑(1827-1885),字俊亭,金門後浦人,蕭南樞之次子,屢獲海盜,又擊破小刀會匪,補把總,旋因粵東艇匪騷擾沿海帶兵援剿,敘功補千總,賞戴藍翎。咸豐十一年(1861),浙江金錢會盜起,率兵三百,隨統領秦如虎克復福鼎、錢倉、平陽等地。後又守溫州、援瑞安,再克復青田處州兩城,論功補守備。後漳州民亂淪陷,帶兵進剿,補水提左營守備陞閩安左營都司。又受閩浙總督左宗棠器重之,檄文委任出使琉球之武官。同治六年(1867),陞福寧左營遊擊,旋署閩安協。光緒十一年春(1885),授銅山參將,秋七月,卒於任,年五十八。金門志捐刻印有文:「即補參將、特授福寧鎮標遊擊蕭邦佑」,足以見其對金門鄉土之熱心。《金門縣志》也對其夫人有記載:「洪氏大娘,後浦人,銅山營參將蕭邦佑之妻。民國十年,壽九十三歲。」
康熙初年出航琉球之封舟皆為新造,工程浩大耗費公帑,康熙二十二年後選用水師戰船,但因耽誤水師巡洋會哨維安緝盜,康熙五十八年後改徵雇商船,同治五年(1866)五月十三日,恭齎詔敕自南關登舟放洋。出使封舟徵雇閩縣福寶玉、金振茂商船,後因頭船出洋不久即遇潮退擱淺,又遇連日風暴,毀壞船身;據署福州府知府丁嘉瑋及署海防同知彭光藻等稟有進口邱大順商船曾應差到過琉球,即先發洋銀一千員,換雇閩縣林浦邱大順商船,六月初四登船,九日卯刻放洋封舟再次出發,未風兼西,用辰針。六月十六日,封舟停泊姑米山附近,二十一日停泊那霸港,隔日冊封使團上岸。趙新使團抵達琉球後,七月二十日舉行諭祭儀式,八月二十七日冊封琉球新王大典,前後參加琉球官方宴請的「七宴」,最後一宴為琉球國王宴請的「望舟宴」,宴畢琉球國王致贈金扇一把,交握為別。十一月初十登舟,冊封使團從那霸港啟程回國。巳刻開洋,丑寅風,針向酉。申刻,過馬齒山。夜子刻,風暴。雖遇風暴十一月十六日安全到達福州五虎門。從五月中旬福州放洋到達琉球完成冊封儀式,再返回到福州已是十一月中,已歷經半年矣。
同治五年,皇帝遣冊封琉球國王正使詹事府右贊趙新、副使內閣中書舍人于光甲,致祀南海之神後,從福州出海向東,見釣魚臺,從南山而過再航行便見赤尾嶼續行之過黑水溝,護航水師都閫弁兵必行祭海儀式,以示對大海的敬畏,面對神秘詭異險象讓人膽寒不可測的大海,封舟處滔滔浪海中,一切都無法預料,迎面而來看似風平浪靜,頓時波濤洶湧;茫茫大海漆黑暗夜,死亡僅是瞬間,出帆即是九死一生,欲求平安祈求眾神保佑海不揚波:「過溝,風濤大作,投生豬羊各一,潑五斗米粥,焚紙船,鳴鉦,擊鼓,諸軍皆甲露刃,俯船作禦敵狀。問溝之義,曰:中外之界也,食之,復兵之,恩威並濟之義也。」此為過溝祭海儀式。一般過溝祭海後,姑米山(久米島)咫尺之遙,再航行一日許即可達琉球。
欽命冊封使臣抵琉球依例須將諸海神恭迎上岸,供奉天后宮,冊封使趙新在琉球期間,三赴天后宮參拜,行前均發文告示,張貼於轅門,以示眾知。待冊封儀畢,須至天后宮恭迎諸神登舟歸國,《丙寅冊封告示並雜文集》記載:「同治五年六月二十五日冊封使團抵琉後恭請天后聖母、尚書公、拿公各寶相登岸,一併恭奉天后宮。同治五年十月二十三日,使團回國時恭請天后聖母、尚書公、拏公各寶相登舟。」汛期將至即將返航,須登舟等候風信,長則歷月,短則數日。經半月後終於在十一月初十日,風信至,水師總指揮謝國忠發令,揚帆出發,返棹放洋回國。
同治五年,十一月十六日到安全返航福州後,遠渡重洋,無不仰藉眾神明庇佑:「於五年六月十九日舟抵球界之姑米外洋,連日因風帆未順,水深不能下椗。……又於十一月初十日自球返棹放洋,是夕復遇暴風,巨浪山立,越過船頂,船身幾沒,復觸礁沙,勢極危險。臣等復於神前虔禱,化險為平。」出使琉球文武官員因仰賴神明庇佑,請求皇帝加封號或賜匾額,但因船上所供蘇神,非舊列祀典神明,故趙新陳奏:「臣等查詢閩省士民,據云:神蘇姓、名碧雲,系福建同安縣人;生於明季天啟年間。讀書樂道,不求仕進。晚年移居海島,洞悉海道情形;海船均蒙指引平安。歿後,於海面屢著靈異;兵商各船,均祀香火。每歲閩省巡洋,偶遭危險,一經籲禱,俱獲安全。」同治六年四月初四,內閣奉聖諭,著南書房翰林恭書「仁周海澨」匾額交閩浙總督、福建巡撫懸掛於金門廟中以答神庥。
出使琉球護航水師都閫弁兵的重要任務;一則按例武官須參加諭祭冊封大典,以示大清強盛的軍威,一則保護欽差冊封正副使臣、使節團能夠平安往返。船隻在海上航行,海象瞬息萬變,時刻皆有潛在危機,尤其清代中後期,內憂外患、盜亂四起,海面更是極度不平靜,護航水師的任務更加沉重。尤其水師將領之挑選,對於山形水勢、險灘暗礁,風雲氣色、操舟駕船與指揮作戰等,都必須具備與大海搏鬥數十年、身經百鍊的閱歷,且帶兵有方、治軍嚴明,方能擔此大任。而兵丁挑選也是水師將領重責,須能操駕船隻、施放大炮,射箭放鎗熟稔精準,並嚴守紀律、凜遵誡令,保衛使團之安全。中國最後一次出使冊封琉球國王的任務,金門籍將領謝國忠、蕭邦佑不辱皇命、任務圓滿,其偉大功績永垂青史。(稿費捐金門家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