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文化手札】再見烏坵.烏坵再見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榮昌。
點閱率:1,823
字型大小:

  2001年,曾在天下雜誌發表「浪打孤島寂寞回 ─ 烏坵」專文,我在文章一開頭寫道:「對十天才有一班軍艦往返的烏坵人來說,『「回家太難』!」二十多年後,2024年八月,我才真正踏上烏坵島,浪潮洶湧、一路顛簸,內心浮現的感觸是,對烏坵人而言,不只「回家太難」,而且過程太難受。
  那年,天下雜誌企劃「台灣319鄉向前行」專題,邀請各界針對台灣各鄉鎮撰寫專稿,我在高丹華〈後改名高丹樺〉小姐的引介下,擔任起書寫烏坵的任務。
  「我沒到過烏坵啊」,原本還很擔心自己尚未實地走訪烏坵島,無法寫得深入,不過,高姐拍胸腑說,問她就可以,她有很多關於烏坵的故事,於是藉由她的口述,我寫就了那一篇專稿。
  二十年後登上烏坵島
其實,在金門日報採訪新聞十多年的期間,有很多機會可以上島,但一聽來回坐船需要八小時後,從小往返台金坐登陸艇坐到怕的我,就打了退堂鼓。因為職務調動到文化局,多年後,才有機會以勘查文資建築的名義前往烏坵島。
這次,我決定要把握機會上島一次,看望這個二十多年前我寫過的,離島中的離島。
  往返烏坵,過去,要靠十天才有一班的軍艦交通,現在,主要靠十五天一班由台中啟航的金門快輪。遇到緊急事故,就必須另尋其他上島方式。
  我們原本計畫五月份租借專船或是搭乘海巡的巡邏艇前往,不過因為214大陸漁船事件,兩岸關係降為冰點,遲遲無法成行。日前,事件終於圓滿落幕,才有機會再度前往。
為配合烏坵潮汐,凌晨三點多即摸黑起床,四點準時搭乘同事汽車前往料羅碼頭報到。海巡巡邏艇定期會前往烏坵海域巡防,為了配合我們上島需求,提前於凌晨五點開船。
文化局同仁早早就提醒要吃暈船藥,因此,一上船便先服藥。巡邏船船隻不大,比往來大小金門的客船還小,船艙中只有九個沙發座位,海巡弟兄的主要食宿作業空間則在船艙底下一層,成天在浪潮中翻滾,還要打起精神工作,想來也著實不易。
船緩緩駛出料羅港,天色漸漸轉亮,海浪來去衝擊,船身顛簸厲害,同行的金大助理嘔聲連連,容易暈船的我,雖感到不適,但暈船藥發生效用,因此還不至於嘔吐。我隨著船身起伏調節呼吸,減輕反胃的嘔吐感,由於起得早,搖晃疲憊中,慢慢地便進入夢鄉……。
  烏坵在哪裡?
  「烏坵快到了」,我被同仁的呼聲喚醒,瞥見窗外已經出現烏坵島身影。先進入眼簾的是小坵嶼,小坵嶼之後才是大坵嶼。
  許多人都不清楚烏坵在哪裡?甚至不知道,在中華民國的國度裡,還存在著這一島嶼與這一群子民。
  烏坵位在金門、馬祖中間,總面積約一點二平方公里,分為大坵嶼與小坵嶼,島上居民大都是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時,避難的福建省莆田縣湄洲島人,目前由金門縣政府代管。
  最盛時,島上人口多達二千多人,不過,由於交通不便,加上島上謀生不易,除了駐守的部隊官兵數百人外,常住島上的居民,約只有數十人,大部份的烏坵人,不得不離鄉背井,赴台討生活。
  早年,烏坵周圍是豐富的漁場,大型漁船放眼盡是,魚蝦產量令人咋舌,然而,隨著漁源枯竭、對岸漁民炸魚頻仍,昔日榮景不再,鄉人紛紛遠走異地……。
由於海浪太高,巡邏艇無法靠岸,我們駛到大坵嶼的另一邊,在外海改搭接駁的海龍弟兄充氣艇。充氣艇因重量較輕,在洶湧的浪潮中不易定著,一行人需要把握時間,在充氣艇接近巡邏艇時,危危顛顛地爬上充氣艇,眾人低身蹲好抓住兩側勾把後,全身黝黑發亮的海龍弟兄馬力一加,便朝岸邊駛去。
  充氣艇頂浪而行,浪花、驚叫聲迎面而來,約莫幾分鐘後,就見到水泥堤岸旁,海龍蛙兵和守備大隊的軍人們,拉著繩索,把我們連人帶船拖向岸邊,海龍弟兄半身浸在海水中,雙手撐住充氣艇,我們則要利用退潮時的霎那,抓緊時間,連爬待滾地越水上岸。
  生活機能惡劣,鄉人被迫遠離家鄉
大坵嶼比我想像的大,島上地形較像馬祖島,忽高忽低起伏,狹小山路僅容一輛汽車駛過。我們搭乘部隊準備的小卡車,從碼頭直奔國定古蹟烏坵燈塔。
  沿路瞥見正在施工中的烏坵鄉公所,以及忠義村、忠義廟、媽祖廟等,車上的金大教授和助理,對著坐在忠義村口的老人揮手,那是他們上島進行調查時投宿的一間民宿老闆,帶隊的金大曾教授表示,島上目前有四間簡易民宿,兼賣雜貨,也有電動機台等簡易的遊樂設施,提供島上官兵休閒之用。
島上原本也有一間烏坵國小,因為鄉民迫於生計紛紛離去,在八○年代末,劃下了休止符。「我們是前線的小朋友,烏坵國小的好學生,不怕狂風敵人襲擊,堅強勇敢在孤島上……」,曾是他們共同記憶的「烏坵國小校歌」,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失「聲」。
  遠走他鄉的村民,只有在紫菜盛產期才會回到這塊熟悉的土地,三月份採收結束後,便又像候鳥般,紛紛返回台灣,歸人盡成過客,說來有太多的無奈。
大坵嶼設有忠義村,民眾主要居住這一帶。島上缺水缺電,大部分要靠軍方協助提供。用水要靠海淡廠設施,化海水為用水,電力供應也要靠軍方的發電機發電,生活相當不便。後來,台電協助烏坵鄉整理線路,捐贈發電機,島上的電力才有了改善。
  國定古蹟烏坵燈塔,重見光明
  沿著蜿蜒的山路前行,不久就看到烏黑發亮的烏坵燈塔。燈塔始建於五口通商時期,1874年(清同治13年),由英國人設計。
  1951年(民國40年),礙於軍事考量,停止發光。1959年起,高金振擔任守燈人,擔負燈塔外觀保養任務,至2001年退休。2001年(民國90年),高金振退休後,海關未再派員接管,烏坵燈塔終止運作。2006年(民國97年),金門縣政府公告為縣定古蹟。2007年,高金振逝世,女兒高丹華收集烏坵燈塔史料,積極爭取燈塔復燈。2017年(民國106年)7月23日,睽違66年後復燈。2018年2月12日,文化部公告指定為國定古蹟。
烏坵燈塔目前由部隊阿兵哥輪流看守,塔高17公尺多,外型為圓型石塔、塔身為黑色,內部空間狹小,裂損嚴重,空氣悶熱,旋轉式的水泥樓梯僅容一人攀爬,眾人上上下下勘查後,早已汗水淋漓。頂層外有環繞陽台,登高後可以俯瞰大坵嶼全島,以及海天一色的迷人景緻。
  燈塔旁有守燈塔的挪威人墓塋,下方則是昔日燈塔守人的住屋。鄰近的,除了部隊的營舍外,再過去,便是幾幢由石頭、木材、遮雨板堆疊的老舊簡陋民宅,島上的用水用電、醫療交通.求學就業,仍是問題。
  這樣的生活環境,著實艱難,對旅人而言,烏坵只是個可有可無的瞬間,我們可以輕易轉身離去,但對烏坵人來說,卻可能是生命中永遠難以割捨的一部份,因此,他們寧願忍受所有不便,看顧自己的故鄉,和那一份記憶。
  為配合潮汐上船,無法在島上耽擱太久,對烏坵的印象,也只是匆匆一瞥,上島約莫一小時後,一行人便又急急地趕往碼頭候船,海龍蛙兵已在濕滑的海岸斜坡披覆上結繩網,增加摩擦力,防止眾人跌倒,在海龍弟兄的攙扶下,登上搖搖晃晃的接駁充氣艇,繼續顛簸的航程,我們向辛苦守衛的官兵弟兄招手致敬說再見,也向孤懸在海外一隅的小島告別。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