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手搖風鼓車
家居附近的郵政博物館展示節氣郵票展,也就順便配合展示一些早期農村用具展。
其中,最引起我緬懷的是風鼓車吧!民國63到65年當預官排長期間,曾兩度(一次是64年7月在楊梅富岡,一次是64年11月在新竹南寮),帶阿兵哥到營區附近農村去助民割稻。助民割稻是當時國軍常有的敬軍愛民的活動,阿兵哥也不討厭,畢竟能暫時脫離營區枯燥的軍事操練,也是一種心情轉換。
我雖然當排長,只要分發排上弟兄到各農家就好了,可是沒割過稻的我,為體驗割稻是怎麼一回事,還是自己也跟著到一農家去協助割到。
沒想到割稻的確很累,大太陽下,一直彎腰滑動鐮刀,幾乎直不起身來了,豆大的汗珠,也把草綠服汗衫染得一身汗漬。上半天下來,我終於體會到「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滋味了。
我擔心下午繼續割稻,可能會累壞了,好在農家主人似乎也知道我我第一天大概也不堪整日彎腰割稻吧?下午給我的任務就是幫忙操作風鼓車。
風鼓車當時還是手搖式的,是利用轉搖車中風葉所生強大的風,將曬乾稻穀中的土塵、雜物、空榖等吹出,結實的榖粒則能落入車內的袋中。此脫殼後的米粒,就是糙米。
操作風鼓車是站著的,讓我覺得輕鬆不少。但做久了,榖灰、殼塵四飄,也是辛苦之事。於是,我終知農民都是勞力辛苦付出的。
好在,我先前在步兵學校也受訓半年才下部隊的,農事之苦,三天後,也就是適應了。但第一天下午轉操作風鼓車,的確讓我從要一直彎腰的割稻工作中,獲得調節一下的功能,所以令我印象深殼。
如今,在郵政博物館,看到近五十年前操作過的風鼓車,不禁又回憶起當兵時助民割稻的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