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歲月在城中
母校金城國中即將60歲生日,這對教我、育我,賜給我美好回憶的國中歲月,以及大學畢業後,返鄉謀得一個教師位置,讓日後在社會行走,有許多讓我感到驕傲的學生,回饋給我許多幫助,內心有無限的寬慰與滿足。
民國103年,我通過遴選轉任到城中當校長,這是我人生中一件值得記憶的事,我是城中建校以來,第一位回歸母校當校長的學生,我十分珍惜這個機會。
在任職校長期間,每當巡走校園時,我不時會想起當年第六屆同學的一些青澀面孔,以及他們一些「勇敢」的行為,我記得有一位許同學,很有本事一蹬一爬,迅速地攀到三米高的竿頂,然後在竿頂像猴子般繞圈圈,把爬桿當單槓玩,這份勇氣與氣魄,害訓導主任只能拿著一根竹鞭,不敢出聲的跟著眾多圍觀的學生仰頭看,待那位英雄獲得同學熱烈掌聲,悠然滑下鐵桿,才一個勁的揮棍子打下去,眾人也跟著鳥獸散。
我也記得有一位李同學,在現在改建成400米的運動場,舊址原是號稱東南亞最大的海水游泳池,一大片的泥底,腳一陷下去,難以自拔,因此常有孩子被「抓交替」,成為冤魂,幾次出事後,那裏就成廢墟。
有一次下課後,同學們說要去抓「水鬼」,李同學一馬當先,到了池邊,脫下褲子,就一躍而下,鑽入一灘墨綠的死水,久久,人一直沒浮上來,觀看的同學開始緊張,有人喊著趕快回去跟老師報告,才見水面慢慢盪起一圈圈漣漪,李同學的頭終於破水而出,一臉張狂的微笑,氣得同學們抓起地上的石頭往他的臉炸下去,他又像潛艇一般沉下去。
也會想起當時一些外省籍的老師,聽不懂的鄉音,叫我迫不及待想要下課,屁股有如針刺,下課鐘一響,我逃得比鳥還快。
也會想起又敬又怨的「肥校ㄟ」──唐與程校長,他是城中首任校長,平頭、矮胖大肚、五短身材,每當巡視校園,逮到翹課頑皮的學生,總是一疊聲「Q死你、Q死你」,並且抓住同學的脖子,使勁的打,因此學生怕他躲他,只要看到他,大家像拉警報一般,狂喊「肥校ㄟ來了!肥校ㄟ來了!」,這種軍事演習的戲,我們從小就受到訓練。
種種這些少年回憶,總是在我腦海浮盪,大學畢業後,民國69年,因為王添富校長給我頂接羅維瑾老師的國文缺,讓我在城中能夠立足;民國89年,因為楊清國校長的賞識,讓我兼任教務主任職務,使得日後我有資格參加校長甄選;民國93年,縣府派我等參加教育部國民中學校長儲訓班,在豐原經過8週的儲訓,取得候用校長資格;民國95年,參加縣府遴選,派任寧中小當校長。民國101年我在寧中獲得教育部師鐸獎的表揚。
民國103年8月,我回到當了24年老師,當了8年主任的城中,接任校長,開啟我教育生涯最深耕的歲月。
城中在金門算是最得天獨厚的,聚匯了很多優秀的學生,老師進入職場的第一選擇就是城中,城中的家長助力與支援,也是最雄厚的。
我從小在后浦長大,當老師時我教的學生也遍佈金城各村里,因此很多人不是看我長大,就是我看他長大的。我在城中當校長,人熟地方熟,獲得幫助也多。
城中是一間美麗的學校,它瀕臨浯江溪口海邊,校園面積不大(34985.82平方公尺),但在中華民國的教育史上,是我國第一間九年國民義務教育試辦學校,民國52年5月先總統蔣公蒞金巡視,指示金門地區試辦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因此在民國53年,本校成立。
從民國53年7月16日到民國113年,城中歷經12位校長(唐與程、俞瀛、黃武仁、王添富、盧志輝、洪文向、李再杭、翁志勵、楊清國、李再杭(回任)、楊瑞松、許維民、謝志偉)的努力經營,已然是金門國中優質學校之一。
我在城中八年,標榜:在地特色、國際視野、團隊合作、創新卓越、專業素養、有效教學為辦學方向,也歸納「金城在地、邁向國際;多元並進、創新卓越」作為學校的願景圖像(Schoolprospectimage)。
八年來,除了在本校教師結構的更新之外,並努力強化教學載體硬體建設,企圖完成「學生至上、教師第一」的目標,建立優良的教學模式,企圖有優異的教學表現,基本上城中歷年的會考成績,一直是本縣的領頭羊。
有關硬體建設,除了執行常年預算,我總是自己找事作,主動申辦爭取經費,八年告終,總共完成21項工程,執行了5千7百多萬元的經費。諸如:門口外籃球場地坪翻新(是校友陳滄江議員爭取經費,我校執行,完成後移交縣體育場管理。)、英語情境教室建置、勵學樓東西側與科技館廁所整修、城中圖書館一二樓空間整建改善、勵學樓耐震補強、室內體育館地坪重新鋪面、電腦教室搬遷、建設校史館、烏坵堡……等。
其中新穎的「城中圖書館」,擁有窗明几淨的空間、舒適的空調、整齊有序藏書,檢閱方便的資訊系統,算是金門國中之最,在全縣亦是屈指可數的優良圖書館之一。
此外學校廁所幾個年度整修之後,不管是地板鋪面、洗淨設備、採光通風等都十分優良,被譽為五星級的廁所,減免了以往破窗理論的狀況。
本校鑒於台灣各縣市均有「區域職業試探與體驗示範中心」,唯獨金門空缺,因此我與同仁蒐集參訪台南經驗,撰寫計畫、爭取經費,建構設備,終於成立「金門縣國中區域職業試探與體驗示範中心」,能夠比擬台灣各縣市,讓縣內的國小學生能提早認識自己未來的人生方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