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兔
二十年前,我在廈門報社做事。讀者圖片報料:海裏發現不明怪物。編輯問:此是何物?
答曰:「俗名海兔,也叫海豬仔。」
過幾天又有報料,發現米粉般東西,黃青色,像毛線蓬蓬鬆鬆一團。我說,「海米粉,海兔的卵帶。」
我讓記者再請教專家,答案如我所說。但我不知它大名叫藍斑背肛海兔,而且有諸般神奇功夫。
我幼年見到海兔,是在廈門篔簹港的潮間帶泥灘。拳頭大小,一身青綠,像小刺蝟,體緣列布亮藍星眼和深褐凸斑。它豎著觸角,不規則地伸展肉足,緩緩爬行,在陽光下隨蠕動而泛出詭異色光。它身後不遠,是一坨形同米粉的東西,停勻柔軟、富有彈性,我想是它拉出來的。
都放魚簍裏帶回來,問老討海仔。答曰海兔,也叫海豬仔,一般不吃,沒什麼滋味。識吃人家,把內臟擠掉,用木灰揉淨涎液,切薄片與三層肉蒜青同炒。也可曬乾,過年時燉肉。蓬鬆一團的呢,叫海米粉,是它的卵帶,像米粉一般炒煮,鮮美好吃。
他叮囑說,都很涼哦,吃多了腹瀉。
海兔和墨賊章魚之類的軟體動物,都自貝類分化而來。它們的近親海牛、海蛞蝓、海天牛、海鰓之流,有的還留有細小薄脆的貝殼,或埋入體表、體內。海兔作為貝類印記的螺殼,化變為半透明的角質膜,覆蓋著身體。鰓也退化,靠皮表的刺凸來呼吸。
它保留了貝類的觸角,卻生做兩對,前一對管觸覺;後一對司掌嗅覺,爬行時向前斜伸,嗅察四周氣味,休息才併攏向上,還真像兔子耳朵。
海兔愛在海藻茂盛的內灣生息,體色則依所食海藻顏色而變化,翠綠啦、青黃呀或紫褐。有些海兔皮表遍佈絨毛或樹枝狀突起,更徹底融入環境。
既是章魚墨賊的遠親,它也會依環境變色,也能施放煙幕,借機逃之夭夭。
它卻有一項章魚墨賊們不具的功夫,即生有一條蛋白腺,能噴有臭味和毒性的酸性乳狀汁液來退害殺敵。後來有人發現這氣味竟能致使孕婦流產,於是設想開發做嗅覺避孕藥。
海兔體表生有鮮紅乳突,乳突裏含有刺細胞和腺體分泌物,1963年東山島123人食用它,其中14人永久失明。
海兔和多數低等動物一樣,雌雄同體。但它張揚地把性器官晾在背部,不像人類和許多動物那樣,藏著掖著。
雌雄同體與性器官的位置,決定了海兔奇特的交合方式。
設若僅兩只海兔,雌雄角色只得哥倆或姐們輪流扮演。所幸海兔交配常集體行動,幾只、十幾只甚至上百只聚合來開趴體。趴體場面很壯觀:後一只把頭塞入前一只背肛裏,一只只頭尾相銜成隊,上演名副其實的「追尾事件」。精彩的是一大群海兔頭尾連接成環,每只同時扮演雌雄,這種激情迸放、赤裸律動的土風環舞,場面驚世駭俗。
海兔的鏈式交合能持續數日之久,卵子以蛋白腺分泌的膠狀物黏成細長繩索,甚至長達數百米。有人計算一條18米長的卵索帶,發現卵子竟有十萬多個--它的自衛手段太有限了,只能拚量,不過存活率依然不高。
閩南人養殖海兔至少有兩三百年歷史,國內所有涉及海兔養殖的文獻,必提廈門。民國《廈門市志》稱它海豬,記錄甚詳:
「柔軟動物也。略似豬形,大僅如鼠,全身作細翠點,背有孔似鯨。種出金門烈嶼及同安珩林等處海濱。初細如虱、如蚤。
「冬至前後,吐粉條如線,謂之海粉,四月止。色淡青若海苔狀,海粉從背上孔出,另有糞道。天氣宜和暖,寒則不敢出遊求食,嚴寒多餓凍死。」
漁農在冬天大潮時,撿拾幼小海兔,放養在蟶蚶海塭。塭內遍插黍杆或竹枝,從農曆十月到四月的溫暖午後,海兔會攀附枝杆產卵。漁農以鐵鉤勾取,乘濕舒散,不使團結。回家後按其綠、淺綠、黃、深黃顏色,分開晾乾。
曬乾的海兔卵群帶,即是海兔粉,行話稱海粉,乃當今廈門鮮有人知的名產。雍正三年直隸總督《奏報福建貨船抵天津折》裏,就記載兩艘漳州船隻分別帶有海粉一箱和三箱。1723年至1731年福建運抵天津的貨物,有海粉的計十三次,貨值在六十多種貨物裏僅次銀珠,是魚鰾的十倍。
民國《廈門市志》說,「每百斤現價百元,數年前,陟增至百七八十元。銷售浙江之寧波、江蘇之上海等處。品視燕窩為次。惟每年出產統計,在五六千斤而已。」
「品視燕窩為次」,你說在名貴滋補品裏,地位有多高!海粉營養成分,已查清的是,蛋白質32%,脂肪9%,還有十數種礦物質和維生素。
海粉如何食用?古人用來「點羹湯」,也就是做湯菜的調料。閩西贛南客家喜歡用它與雞肉、瘦肉、香菇同烹,做宴客佳餚。
《本草綱目》稱它能軟堅散結,能治赤痢、風痰。海粉加冰糖燉服,治發燒、咳嗽、鼻衄,也做消熱飲方。
海粉聲名日大,與《海錯百一錄》並名的北方海洋典籍《記海錯》,作者郝懿行乾脆用「海粉」指稱海兔。
廈門灣多地曾規模化養殖海兔,1954年在集美設立公私合營廈門水產養殖場,面積五百畝。1959年,同安縣的海粉產量達到高峰,收穫幹品11.3噸,1964年主產區被圍墾造田,遂告結束。 不過一直到1980年代,尚有零星養殖,鞍山鋼鐵廠專人採購去做高溫保健品,一斤一二十元,當時豬肉價格才不到一元。
如今只有漁民在海裏偶見,順手採制。
藍斑背肛海兔在廈門灣年生兩季,「春母」--生長於春分至立夏者,粉色多淡黃,品質較次;「冬母」--生長於霜降至大雪者,粉多青藍色,品質較佳。
能否光合作用,在生物學裏是區分動植物的主要分界線。眼蟲等藻類,因此被甄別為介於動物和植物之間的單細胞真核生物。
科學家發現,生活在美國東部沿海和加拿大的鹽鹼灘的一種海兔,竟橫跨兩界--它能吸收所吃藻類的葉綠素,轉入體內做光合作用,轉化能量。
這是科學家發現的第一種能夠直接利用葉綠素的動物!
之後,紅樹林裏一種體長不過五毫米的海蛞蝓、綽號「葉羊」的黑島側鰓螺,還有同為海天牛屬的白邊側足海天牛,也被發現有同樣法力。
科學家又發現,海兔門下的綠葉海天牛乾脆把海藻葉綠素基因轉移到自己的消化系統細胞,使自己體色亮綠,並自造葉綠素。而有些海兔更能將此種基因遺傳下一代,但要食用足量藻類葉綠體後才能光合作用。
它如何盜取基因?為何要吃到足量海藻後基因才啟動?依然令科學家困惑。
海兔光合作用功能的發現,意義不遜於蒸汽機、原子能和互聯網、人工智慧的發明!大膽設想一下:倘若能把這基因轉移到人體,讓人體自行生產碳水化合物,人類生存最重大的糧食問題就基本解決了,碳排放問題也不在話下,地球暖化的人為因素去掉了大半。
2021年,中國科學家在全球首次實現了二氧化碳到澱粉的合成技術突破,「喝西北風」不再是風涼話了。但是海兔依舊是人類的教師,它不需要電流、工廠,以最複雜卻也最簡單的生化方法解決問題。
神兔啊!!!我很遺憾廈門人中止養殖海兔,更遺憾未做深入研究。其實僅動物葉綠素一項跨界生物工程,就足以產生許多個諾貝爾獎。
海兔與海牛,同屬於海蛞蝓──「殼」退化或完全消失的腹足綱動物,因形似陸地上的蛞蝓(無殼蝸牛)而得名。但海兔為無楯目海蛞蝓,而海牛為裸鰓目海蛞蝓。
金門縣研究者洪清漳老師和黃秀婷小姐近年在廈門灣找到許多海兔和海天牛,把本土海蛞蝓物種記錄從30多種增加到上百種--包括數種全球首次發現的新品種。三年前,朋友將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剛出版的《金門海蛞蝓》--而且是兩位作者簽名本送我,讓我喜出望外,也心生崇敬。借此向兩位達人致敬,是你們把廈門灣的海兔研究推向國際水準。
海兔也可以是藝術創意的靈感源泉。世界上的海兔據說有三千多種,它們造型之詭異、色彩之奇麗,堪稱俏絕天工!我只看了數十種就驚駭不止,開始思考是否真有超人類的智慧存在。
忽然驚覺,從不追星的我,是不是恍惚間變成了「海粉」?
前幾天,在朋友圈,竟看到菲律賓華裔畫家以海兔替代獅子,把海外華人節慶舞獅變成舞海兔。這麼有氣勢的場景,用海兔的臺灣俗稱來描述最相宜:「舞海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