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湖畔玉米記
今天下午去大溪花市買了幾棵木瓜苗和聖誕紅。在回家的途中,經過了熟悉的大溪湖畔。
這裡,每當假日時,總會看到一個中年婦女,皮膚曬得很黑、微胖,坐在停車場的角落,靜靜地等待客人光顧她簡陋的玉米攤(一張塑膠板鋪在地面上,三五成堆的生玉米斜躺著)
傍晚四點多,因為突然想吃玉米,我熱情的前去跟她打個招呼:「嗨!你還記得我嗎?」(我想她應該忘了)接著,準備跟她買三條玉米當晚餐,所以一邊請我家阿嬤下車挑玉米。這時,天色已昏暗,放眼四處,只剩我和阿嬤,她立刻跟我說:「地上這些甜玉米全部賣你,只要二百元。」我數一數,大約十一條。雖然颱風剛過,這個價錢真的很划算,但恐怕我這兩天,三餐都得吃玉米了。
她接著說:「我的手指頭被鐮刀割傷了,因為今早賣玉米時,有幾個客人請我幫忙先剝皮,我一時太忙碌,所以把一根手指的皮削了一大片。」我於心不忍,只想了三秒,就跟她說:「好,我全部買。」這時她便又開始拿起鐮刀,忙著幫我剝玉米葉。我趕緊跟她說:「別剝了,我回家自己剝就好!你趕快回家看醫生!記得別碰到水,因為我以前曾經傷口碰到水,整個手指腫起來。」只見她很淡定的把左手掌微微舉高,說:「我的手指早就腫起來了!」她沒有去看醫生,只是自己用繃帶簡單包紮。我想,她只想趕快把玉米賣完吧!也許對社會底層那些努力活著的人而言,這些都是小事。
我看著她後面還有二大袋玉米。擔心的問她:「那這些玉米呢?」生性熱心的阿嬤在旁邊替她回答:「只好明天再賣了!」而她也點了點頭。
回想二個月前,我曾跟這位中年婦女買過一次玉米。那時是我們第一次交談,她很阿莎力的把賣相不好的玉米送給我。
她說,她幾年前離婚了,搬來鶯歌投靠親戚,自己租房,批表弟的玉米來賣。平日在附近的公家機關當清潔工,假日在大溪湖畔附近的停車場賣玉米。她還跟我爆料,前夫住宜蘭,那時她都要幫忙農事,在所有的蟲中,三星蔥的蟲咬人最痛。
那時,我聽她娓娓道來前塵往事,再看著她曬得黑亮的臉,而微胖的身軀坐在小板凳上,頭髮隨便綁個馬尾,一副村姑的打扮,看起來像六十歲。
很好奇她的年齡,但基於禮貌,我一開口就說:「我猜你應該比我年輕。」她毫不隱瞞的說:「我五十初了。」我回了她:「那我們年紀差不多!」她看看我,說了:「你的皮膚真好!」我隨口回了她:「因為我是坐辦公室的。」此刻的我,一邊暗自竊喜,因為這個年紀,還有人說我皮膚好;但看到她被曬得黝黑,也不免為她感到難過。明明同一個年代,卻活得像不同世代。
回家的路上,我不禁感慨:台灣某些角落的小人物,他們總是辛苦、努力、踏實和知足的活著。即使窮,也不佔人便宜,不怨天尤人。但,這二十多年來,隨著網路發達,台灣充斥著詐騙,而人性也越發自私與冷漠。
我難得能在大溪湖畔的角落,遇到這種純樸又刻苦的人物,重新找回早期台灣人善良與堅韌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