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阿嬤老師說什麼?】走出去!不見不散,青春不老

發布日期:
作者: 王素真。
點閱率:998
字型大小:

周而復始的日常生活,雖然規律固定而踏實,但也總有枯燥乏味時,你厭煩嗎?疲累嗎?來,給自己安排個行程,出門走走吧。走出去!到外地旅行既可散心,紓壓解憂,又可怡情養性,增廣見聞,何樂不為?所以,每間隔一段時日,我就愛和老友相約出門去,不見不散,好讓歲月留駐,青春不老!
出門走走,有益身心。邀請老同事、好朋友到咱的故鄉金門一遊,是先生和我允諾多年,且計畫許久的事;很幸運的,天公作美,我們一行人在康芮颱風肆虐,風強雨驟的翌日(11/1)終於成行,分別從台中、高雄、花蓮、新竹、桃園到台北松山機場會合,班機穿雲破霧,迎向麗日,安全飛抵尚義機場,大家歡喜展開期待已久的金門三日遊。
大夥兒來到金門,可以看些什麼?第一便是「閩南文化」。金門雖僅是沿海蕞爾小島,但文化昌盛,有「海濱鄒魯」美譽,因宋代朱熹任同安主簿時(1153年),曾多次到金門視導、講學(金門有朱子祠、燕南書院),影響金門文風甚大,因此金門文風鼎盛,人文薈萃,可說是展示儒家思想與中原文化的一個小櫥窗。我在水頭黃氏家廟的窗楣上就看到:「春申遺風,東觀流徽」(註1);在水頭民宿大門上則寫著:「程箴、朱訓」。金門的文化古蹟、宗族文化、閩式建築……處處值得駐足,細探深究。所以此行我們一下飛機就直奔山后「民俗文化村」,王家十八支樑,用心瀏覽這閩式古厝建築群背後的故事及其意涵用心。它和我們后浦頭自家建近十年的洋樓「思源第,家族故事館」,有異曲同工之妙,均可仔細探個究竟,深入了解閩南文化的精髓,歷史、文化與生活。我們也安排夜遊金城小鎮,走訪明遺老街、清鎮總兵署、邱良功母旌節牌坊等等,一窺先民在金門生活的真相與變遷。
到金門第二要看的是「僑鄉文化」。金門自古即是僑鄉,從明清以來,因戰亂、因貧困而「落番」(註2)者眾,但落番是條血淚斑斑的艱辛路,俗諺「六亡三在一回頭」,就是悲愴而哀嘆的明證,讓後人在金門特有的僑匯(匯款回家鄉)、僑批(寄信回家鄉)和「番屏」(異邦)吃食、物件、用語之外,再駐足留心觀覽,金門別有風味的一幢幢「番仔樓」(洋樓),絕美的景觀、華洋融合的建築、加上引人慨嘆的生命故事,更會令人興起無限懷想與感慨,浩歎低迴不已。是以這次金門行我們去過金門第一洋樓「陳景蘭洋樓」,也到住宿的水頭古厝民宿旁,參訪「得月樓」與「金水國小」等知名洋樓,金門人說:「有水頭富,無水頭厝」,意即:人們可以如水頭人一般富有,但不一定能蓋出和水頭人一樣精緻華麗的屋宇。水頭聚落的古厝與洋樓,都是金門極具特色的百年精緻建築,每幢洋樓與古厝都很有故事,在在令人留連忘返,低吟沉思不已。
到金門第三要看的則是「戰地文化」。金門雖地處海隅,但因戰略地位重要,從明鄭、清季到日據時期、國共內戰,皆無法置身事外、脫離戰火風暴。尤其是近百年來,金門人的命運真與中華民國緊緊相繫,無役不與,令人倍覺辛酸。在瓊林民防地下戰鬥坑道裡,我看到一張瓊林「戰鬥村」防禦工事海報,記載著:
*1915民眾自發組成民防團,在金僑協助下,共同維持地方安寧。
*1925汶沙、陽田等五保組織保董公會,並自海外募款支應經費。
*1935新加坡金僑主導設立聯防辦事處,自安岐到西園沿海修碉堡,金城、上坑、瓊林各鄉自購槍枝輪流守望。
*1936 金門縣政府成立縣社訓總部,進行壯丁編訓工作,瓊林成員亦接受政府統一編組訓練。
*1937日本佔領金門(日本手時代),實施保甲制度,瓊林屬瓊林聯保:男性年滿18納編組成壯丁隊,負責村落巡更、參與公共工程施作、開闢機場、修建道路;地區設有分駐所,海岸有巡邏據點。
*1946金門縣成立民眾自衛隊,維持治安,但仍遭海盜洗劫,損失慘重,其後福建保安司令部令各縣購置槍械自衛。
*1949大陸棄守,自衛隊隨之解散。
*1949古寧頭戰役,爆發於1949年十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戰役前守軍已開始動員民眾協助構築工事、搬運軍需糧秣;戰役中,莊丁則搬運彈藥、搶救傷患;戰役後,協助清理戰場。此戰役是國共內戰後之金門保衛戰,影響至鉅。
*1949同年11月撤銷縣政府,改行軍管區制,各村由金防部派駐軍職人員兼任村指導員,民防體制進入軍事性民防階段,稱之金門民眾任務隊,是為民防體系之雛型。
*1951金門民眾任務隊改稱:金門民眾反共自衛總隊,次年再更名為:民防總隊。
*1952金門縣設置金門民防指揮部,由縣長兼任指揮官,下設民防總隊,總隊長由軍事科長兼任。總隊下設大隊、中隊,各村指導員為中隊長,並編列步槍、運輸、擔架、搶修等分隊與直屬班(婦女中隊、防毒班、技工分隊),民防隊與各級組織已相互結合。
*1954九三砲戰,爆發於1954年九月三日,金門遭砲擊,是1954年古寧頭戰役後國共之間最大的砲戰,又稱第一次臺海危機。同年,民防總隊,更名金門縣民防總隊,確立由縣長兼任民防總隊長。
*1956為適應戰地需要,統一戰地政務指揮,金門馬祖劃為戰地政務實驗區,金門成立金門防衛司令部政務委員會,金門進入戰地政務時期。
*1957國防部頒布金門民防組織正式定名:金門縣民防總隊,瓊林村編為金湖大隊瓊林中隊,並設立防護、軍勤、船舶、醫護、婦女、預備隊等,徹底落實全民皆兵。
*1958八二三戰役,爆發於1958年八月二十三日,是為第二次臺海危機。當年元旦,金門縣民防總隊正式成立。
*1960六一七砲戰,發生於1960年六月十七日至十九日,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訪問中華民國,中共以「歡迎」和「相送」為名,對金門地區各島嶼全面砲擊以示抗議。這是自八二三炮戰後金門遭受解放軍砲兵砲擊最慘重的一次砲戰。
*1968金門全島建立戰鬥村。
*1973金門縣民防總隊改為:金門縣民眾自衛總隊。
*1992金門戰地政務解除,瓊林戰鬥村隨之撤銷,民防編制自此走入歷史。
走訪金門戰地遺跡,此行帶著夥伴們從馬山觀測所、馬山播音站,到獅山砲陣地、看砲操演練;再到大膽島,半日徒步走遍大膽各要塞與景點;然後進擎天廳、到太武山健行、看毋忘在莒勒石;還到過八二三戰史館,北山指揮所砲擊遺址,參觀莒光樓七十特展,並深入翟山坑道,瓊林民防地下戰鬥坑道,體會昔日戰鬥戰略部署與血戰艱辛。有些地方我已去過多次,有些則是初體驗、新感受,尤其我身為軍眷、做為金門媳婦,看這戰地文化觸景生情、內心澎湃,更是激動又有感。
想要增廣見聞,想要聯繫老友情誼,又維持生命的活力,那就「走出去」吧!轉換場景,轉換思維,保證青春不老!金門此行,能與老友同遊,走出去,再次探索這孤懸外海島嶼之神奇,想到千百年來,先人的艱辛歲月,土地貧脊、戰亂頻仍,仍以詩禮傳家、力保文化之傳承,百年來的前線戰地,歷經多次大小炮戰,千瘡百孔,卻都忠藎奮勇為國延續命脈,犧牲無數,可歌可泣;而落番闖蕩南洋者,隻身在外奮鬥,立業後不忘回饋鄉土,在烽火遍野中,依然不忘本!這些金門傳奇,是說不完的生命故事,來過還想再來,意猶未盡,下回一定要再來!
註1:春申遺風,春申君黃歇,官至楚令尹,為戰國四公子之一。東觀流徽,東觀是東漢皇家藏書樓,在洛陽南宮,也是修史、著述之地。流徽原為琴之別稱,後指流傳的好名聲。程箴、朱訓,指的是程頤、程顥與朱熹的箴言、訓誨。
註2:落番,是閩南話,下南洋之意。六亡三在一回頭,指落番出洋之後,可能十人有六命喪異邦,十人有三倖而能在他鄉存活,僅十人有一得以衣錦還鄉,返回故里。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