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客 過客
窄窄山路,車行蜿蜒的來到苗寨,青空雲白,與我雲端故鄉一樣美麗。
西南土家族自治區在2013年,年收入只有700人民幣。國家當局針對此一狀況,成立「精準扶貧計畫」。務必讓整個村寨500戶人家,家戶積極投入參與,提高收入。也設法將青年留在寨子。男人在村寨中成為篾匠、銀匠。女人持家並參與招待遊客入家門。每月可補貼800元人民幣作為茶水費,也可兼賣自家茶葉,土產。年輕女生普通話能力好的,可訓練成為解說員或傳藝所販售員。
傳統迎賓儀式是對歌、飲酒。大聲唱著「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壯如山」,原來我都還記得。接著飲玉米酒回禮,順利的我們進入了村寨內。羊腸小徑,微濕的泥土路,「雞犬相聞」是氣息。炊煙裊裊是飯香。似遺忘許久的兒時風土。
解說員真真介紹自己在東莞電子廠工作,回來家鄉九年了,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她一身貴重銀飾盤據頸上領上,袖口、雙手。標準國語,甜甜笑容,清脆聲線,洋溢著溫柔富泰。我走在她身後,她告訴我們扶貧計畫,帶動經濟,又遇疫情……今年才又重新開張。年底了,總算慢慢上軌道了。依傍著這座山,陪伴著父老們,寨子裡大家都長命,百歲是中數,許多人都超過。我心想應該是平靜的生活,慢慢的知足,簡單的快樂。
真真似感悟的說著:想著經濟進步,就必須慢慢的改變自己思想,多開通,多與外界外人接觸。她說長輩們對攝影攝魂這事也慢慢不介意了。我得到應允拍下觀看我們的嬤孫倆與鄰人。阿嬤問我是否方便將手機給她看看,她說不曾看過手機中的自己,想知道照片裡的自己漂不漂亮?我心想,真是粗心,我該主動的呀。
在村子第35號人家喝茶作客。黑色古老松木搭建的正廳堂內,唯二黑白相片是往生的家人,一是年輕人,一是祖輩。沒有供奉任何神明。照片下方是褪色,捲曲著邊角的毛主席彩色大海報。真實,神秘,這場景對應我之前看到的電影,我心裡真覺得自己太闖入了……,一些些的害怕,島嶼兒時祖母母親的叮嚀與忌諱言猶在耳,叮咚敲打著我惶惑的心。
這兒的大多數人沒有手機。沒有電。沒有洗衣機冰箱。燒飯生火就在戶外廊下,或沒有遮蔽的院子裡,一個鋁製大桶子內是肥皂浸泡著待洗的衣服。堅實沉甸的小背簍裡,可能是新編成的花環,剛採下的瓜果,剛曬好的菇類。正等待遊客多些時,忙完家務後,立刻上街叫賣。
苗族是母系社會。苗族女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婚姻,會自母輩親屬那兒學來放蠱之術。地陪導遊說自己被從事教職的太太放蠱:一日晚餐喝了一杯小酒後,起了一身紅疹,奇癢難耐。電話求救當苗醫的爺爺,爺爺問清症狀後說,解藥他也沒有。放蠱傳女不傳子,要他乖一些,好自為之,耐受著。
楚楚山色,鬱鬱幽幽,真真口中,努力扶貧若能給予族人更好的生活條件,下一代不必再上山砍柴,能用煤爐燒飯燒茶做菜,這樣好些。便利些。若能提高薪資,讓外地老師願意入山來教孩子,提昇教育品質,就是她們最終最大的願望。
苗寨的終站是銀器傳習所,銀礦製產都收歸國家經營。收益再均分給寨子做各種公共改造。男人們平日打造的傳家寶銀壺,九龍雕保溫瓶,各式妝嫁首飾,都統一在這兒賣給進寨子的遊客,不外流,確保品質純良。我們若挑得喜愛的器物,可當場讓工藝師傅刻字紀念。暖烘烘的正午時分,萬頭攢動,習藝所內外人山人海,熱情熱絡。我也慷慨的挑了兩個精細典雅的戒子,是當地流傳的經典民俗好話與好意:鳳回頭。雙蓮並蒂(意為思思念念)。
走進陌生村寨,我想給予努力的人實質的幫助。我經歷過普遍性的時代匱乏,也深深惦記著,印度聖雄甘地曾說:貧窮是最大的暴力。我們團員25人幾乎都「出手」了。同團78歲的阿婆伸出右手,讓我看她買的銀鐲子,貴氣亮麗。她說:鐲子重多了,較划算,才差一千多元人民幣,你怎不買鐲子?我說:我戴玉了。就沒想著再買鐲子。沿途,我不時翻開她的袖子,哇,阿姨,金光閃閃ㄋㄟ。啊,三八啦……。
默戎村頭又傳迎賓曲,鼓聲振振,隔空飛來音符,山音悠揚。山裡的歲月,寧靜,停滯,走向繁榮的犧牲與兩難,付出代價帶來改變,沒有餘裕所以沒有選擇,現實柴米油鹽是如此真切,自給自足的桃花源,好似已太為難。加諸我們外地人帶來的炫目物質,該是太衝擊。
遊覽車曲繞,三個小時後,下山了。作客,過客,剛好的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