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董中華 寫下戰火春秋

發布日期:
作者: 李福井。
點閱率:1,127
字型大小:

 董忠德,1933年生,蘇北人。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結束後第三天入伍,16歲,解放軍長官把他改名為董中華。
1949年5月攻打上海,首次上戰場,眼見戰火猛烈,屍橫遍野,嚇得尿褲子。連長把他帶在身邊當傳令。上海解放舉行慶功宴之後第三天晚上,搭火車南下江西上饒,然後向東翻山越嶺入閩。10月24日下半夜從大嶝搭木帆船航渡進攻金門,古寧頭大戰於焉爆發。
 董中華隸屬於二十八軍八十四師二五一團三營七連三排第九班,團長劉天祥。他說兩個班坐一條船,一挺輕機槍,戰士身背著三天炒米、四顆手榴彈與120發子彈。他們被強烈東北季風吹離了既定航道,改在古寧頭北山登岸,這時天還未亮,只見一堵紅土斷崖矗立在眼前。
 這是歷史性的時刻。岸上槍炮戰火異常猛烈,在這生死存亡千鈞一髮之際,解放軍往前衝後人踏著前人肩膀紛紛往崖上奔去。他第一次實際參戰,既緊張又害怕,怎麼爬都爬不上去。連長率隊打仗去了,臨行授命他押船回去,準備載運第二梯隊。
 這時兩軍登陸與反登陸展開一場殊死戰,鏤刻在戰士生命的年輪裡,等他回過了神,發現潮水已經退得好遠了。解放軍乘著高潮登陸,此刻船隻已經膠著成為陸舟,即使用肩扛用力推也無法回航。他就躲在北山貓公石的海岸的涵洞裡,跟船夫一夥有七十多人。
 解放軍九千選鋒搭乘二百多艘木帆船分三個地點,從金門北海岸搶灘登陸往裡猛插,發動銳利攻勢,經過三天兩夜56小時的鏖戰,最後國共兩軍在林厝墩(現在金門和平公園)展開一場勝負與存亡的關鍵性戰鬥。胡璉將軍說:
 激戰之烈,搏鬥之雄,在歷來中外戰史上的著名大戰,殊不多讓。瓦碎長平,血染沙苑,殆可比擬。
 連長從林厝墩急忙跑回涵洞,把董中華僅存的兩顆子彈拿走。他說連自殺都沒辦法。戰後國軍清理戰場,董中華被俘了,後來成為國軍的新生兵。兩岸開放交流探親之後,1988年董中華回到江蘇省寶應縣柳堡鄉團莊村的老家,老兵應死而未死,發現主席毛澤東給他一張旌表狀:
  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寶應縣人民委員會,撫字第九零陸號)/查董忠德同志在革命鬥爭中光榮犧牲,豐功偉蹟(績)永垂不朽,其家屬當受社會上之尊崇。除依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人犧牲病故****條例」發給恤軍外,並發給此證以資紀念。/主席毛澤東/ 一九**年九月二**日
  用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這樣的光榮犧牲,中央人民政府褒獎與發給撫恤金。不要小看這一個動作,我長期田調作口述歷史訪談,國軍小兵從軍戰死,並未有這等的待遇。
 董中華的父親,有一張撫恤金的領據,字跡同樣很模糊:

  革命軍人何時何地怎麼參軍的?──1948年11月參軍入伍(登記日期與董中華口述記憶有落差)
部隊番號──華野十兵團
最後一次通訊時間──1949年以后
已領撫恤金額──壹捌拾元整
具領人──董高云
與失蹤之人關係──父子

 這名當年為了沒有飯吃而不得不去當兵的莽莽少年郎,臨老莫返鄉,返鄉要斷腸;他雖然沒有戰死沙場,然而發現家中一窮二白、一貧如洗依舊。弟妹告訴他在大陸那個困難與災害頻仍的年代,每人一天只供給二兩米,哥哥留下米糧而帶著弟妹到安徽要飯去了。饒是如此,父親還是活活的餓死了。
 董中華在古寧頭北山的紅土斷崖絕處逢生。金門是他的救贖之地,他驀然回首前塵,過水過了一生。他退伍之後出海打魚與作小生意,經人紹介對象而在昔果山開枝散葉,育有二子四女,都已男婚女嫁,享受天倫之樂。
 古寧頭大戰今年屆滿75周年,人世幾回傷往事,江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