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入金門方志的四首南太武古詩
通常情況下,一府一縣在修纂府志或縣誌時,在藝文志方面,只會收進與本轄區內風物有關的作品,然而由於金門太武山和漳州南太武山一北一南僅一水之隔,在地理上十分接近,因而不乏有吟詠漳州南太武山的詩作被當作吟詠金門太武山,而收進與金門有關的方志中的現象。筆者在研讀太武山的詩作時發現,至少有四首明清時期的吟詠南太武山的詩作被收進與金門有關的方志中。
四首古詩中最早被收進與金門有關的方志中的,是明代豐熙的《太武山》。乾隆《泉州府志》將其收入卷八《山川‧同安縣山》條。詩云:
「一山高出萬山巔,絕頂相傳舊有仙。朱草紫芝雲外地,碧桃紅杏洞中天。石盤棋散收殘子,藥灶丹成起斷煙。借問王喬真甲子,尋常七日是千年。」
自元以來,漳州南太武山有二十四景之說,本詩五句所云「石盤棋散」,即是二十四景中的「棋盤石」。明李材有〈詠太武二十四景〉詩,其中「欲向棋盤尋一著」,說的就是此景。六句所云「藥灶」,即是二十四景中的「仙灶」。李材〈詠太武二十四景〉詩句「仙灶茶烹太液泉」即詠此景。金門太武山自明以來有十二奇景之說,本詩中所云之物與金門太武山十二奇無任何瓜葛。清代金門屬泉州管轄,乾隆《泉州府志》將該詩納入,顯然緣於修志者的誤解。
本詩作者豐熙是浙江鄞縣人,弘治已未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講讀學士,嘉靖初因為「議禮」事件得罪皇帝,謫戍南太武山南邊,距離南太武山十里之遙的鎮海衛。《鎮海衛志》記他謫戍鎮海衛期間,「足跡不履公門,日以講學為事。或感慨時事,往往發於吟詠,尤多著述。」豐熙謫戍鎮海衛13年,最後死於戍所。鎮海衛人因為他有功於衛所,所以立祠紀念他。
豐熙此詩對後世影響甚大。筆者注意到,該詩至少被收進9種與南、北太武山有關的地方誌書中。其中與金門太武山有關的地方誌,除了上述乾隆《泉州府志》外,光緒《馬巷廳志》,民國劉敬《金門縣誌》,甚至當代由金門縣政府所編撰的八十一年增修《金門縣誌》和九十六年續修《金門縣誌》都將其納入其中。當代大陸方面出版的專業書籍,例如,由海峽出版發行集團海峽文藝出版社2016年出版,閩臺文緣編委會編寫的《金門傳統建築與文化》也將本詩收入。在八十一年增修《金門縣誌》和九十六年續修《金門縣誌》裏,作者豐熙後邊被加注「同安人」,令人難以理解。
南太武古詩被當成北太武古詩而進入金門方志的現象,在修纂光緒《馬巷廳志》時達到高潮。
泉州府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設立馬巷廳,同時,將金門從同安縣分出,隸屬於馬巷廳管轄。光緒《馬巷廳志》不但繼續收錄豐熙的《太武山》,同時還收入明代李時明的《登太武山》、阮旻錫的《登太武山》和清代釋圓鈺的《憶太武山兼訊西林道友》共4首吟詠南太武的古詩。李時明全詩如下:
「太武障東海,聳翠淩雲霄。宋主駐蹕處,遺跡猶岧嶢。良辰際美景,愴悅增心佻。蘭芷變蕭艾,桐梓棲鴟鴞。皎皎雙鳳姿,松柏歲後凋。高風師百世,日月與同昭。」
本詩所云「宋主駐蹕處,遺跡猶岧嶢」,指的是南宋少帝趙昰當年逃亡福建時曾經逗留漳州南太武山。這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是這個傳說至今還廣泛流行在南太武山附近多個鄉鎮。筆者在調查中得知,南太武山附近村民還記得南太武山曾有「宋少帝駐蹕處」的石刻,但今已難覓。而金門方面,無論是古代文獻,還是民間傳說,都從無記載宋少帝駐蹕金門一事。因此本詩收進光緒《馬巷廳志》顯然是一個錯誤。《馬巷廳志校注》是廈門有關文化部門組織力量編纂的,2021年9月出版。筆者注意到,校注者對本詩做了注釋,指出本詩中的太武山,是指龍溪縣的南太武山,亦即漳州南太武山。這說明校注者不被古人誤導。
李時明是漳州府龍溪縣人,光緒《漳州府志》記他:「詹莪士門人,以布衣老。方受業莪士五經樓時,勵志攻苦,凡詹師之一言一動無不稟承。」可見李氏是一個讀書刻苦,用心專一的人。
阮旻錫的《登太武山》也因為同樣的原因,被筆者認為誤入金門方志。全詩如下:
「疊嶂高標大海前,東南島嶼點微煙。才登絕頂三千仞,已洗塵襟二十年。
廢塔荒岩唐日月,殘屯舊成宋山川。風波一夜漁舟杳,白鷺村低隔水天。」
其中六句「殘屯舊成宋山川」,光緒《漳州府志》和乾隆《海澄縣誌》均作為「殘屯舊戍宋山川」,較妥。「殘屯」即指南太武山上所謂的「建德屯」。本句與李時明詩「宋主駐蹕處,遺跡猶岧嶢」有異曲同工之妙,說的都是宋主逃亡經過此地之意。另外,我們還可以從五句「廢塔」一詞找到依據。南、北太武山各有一座古石塔。金門太武山的倒影塔一般被認為始建於洪武初年,矗立山巔數百年,直到民國初年因為地震才倒塌,期間沒有修復或重建的記錄。南太武山普明延壽塔始建何年難以考證,但到宋時已有之,其間經過數次重建,因此「廢塔」應指南太武山「普明延壽石塔」。
廈門文史專家何丙仲根據此詩四句「已洗塵襟二十年」,推測此詩應作於作者阮旻錫北遊,於康熙三十三年甲戌「老歸舊里」廈門之後,亦即時間應在1694年前後。這個時間,閩南沿海多地正遭受清「遷界」之苦,許多民房、寺廟和祠堂被付之一炬,普明延壽塔是一座不同於金門太武山倒影塔──水尾塔性質的古塔,其「制甚工致,坐可數十人」,該塔在這個時期被破壞成為「廢塔」,與歷史事實吻合。
阮旻錫是廈門人,是明末清初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年輕時就在海上打拚,後來加入鄭成功的儲賢館參與抗清活動,兵敗後棄家行遁,期間曾經削髮為僧,浪跡江湖近30年,晚年回歸故里,著作等身,是明末清初閩南一位重要作家,可惜著作大多失傳。
與阮旻錫曾經削髮為僧不同,清代釋圓鈺則是一個本分的僧人。「字無瑕,住延平香爐寺。寺估一方山水之勝,幽竹茂林,清泉曲徑,玨吟詩作畫其間,一時名士,樂與之遊。著《爐山詩集》四卷。」其詩云:
「憶舊曾遊海上山,石屏清景透禪關。橋懸流水鳥爭渡,月帶好風人共閑。老壽將無留白髮,同來能得幾蒼顏。飛聲為訊西林叟,何日丹梯借往還。」
此詩二句「石屏清景透禪關」中的「石屏」,即指南太武山的二十四景之一的「石屏」。李材《詠太武二十四景》詩,有「石屏談笑有漁樵」詠其景。三句「橋懸流水鳥爭渡」中的「橋」,即指南太武山二十四景之一的「澗谷橋」,不過「澗谷橋」今已不存。末句「何日丹梯借往還」指南太武二十四景之一,鐫刻「萬丈丹梯」四大字的「百丈石」,李材《詠太武二十四景》有「百丈石跡山高崒」句。
明清兩代,吟詠金門太武山的古詩要遠多於南太武山的古詩,但是筆者至今還未發現,古人在修撰南太武山的地方誌時把北太武的古詩收進其中。倒是今人在撰寫與南太武山相關的文章,或者製作介紹南太武山的宣傳資料時,錯誤地把吟詠北太武山的古詩引用,其中還不乏學有所成的專業工作者。
明清兩代留有為數不少的吟詠南北太武山的詩作。對於有興趣辨別南北太武山詩作的讀者而言,南太武山二十四景和北太武山十二奇是重要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