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天地之道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懿翔。
點閱率:530

漢民族的古典神話中,有關開天闢地、通真達靈的故事不少。夸父在逐日之際,飲黃河、渭水仍未能止渴,臨死前將手中的桃杖奮力一立,遂長出整片的桃花林,為後人遮蔭。更有穿鑿附會的人盛傳,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原型正是夸父,因此「理想世界之不可得」其來有自;女媧在火神祝融、水神共工撞倒不周山後,試圖用五色石補天,以拯救自己泥塑的小人,可偏偏就落了那麼一塊石,後來這顆石頭便隨神瑛侍者下凡,幻化為《石頭記》賈寶玉降世時口銜的美玉,以遊歷世間。
天與地,互為構築這個世界,不可或缺的要素。其間之種種,也豐盈了人間一切,形塑了萬物規律。「天地之道」本身有一股人類肉眼難以一窺的秩序,但心有所感的我們,卻也想要試圖以方寸體會。
我國最近的社會氛圍紛紛擾擾,知名速食店主管性侵未成年少女事件、各政黨均有重量級人物涉貪、立法院三讀表決通過《選罷法》等修正草案進而引爆民眾聚集立院外抗議,都讓不少人感到十分焦慮。
面對社會上一個個令人不安的狀況,儘管事件本質不盡相同,但所應對的「天地之道」或可一以貫之。我認為個人可以做到的事情,首先必須沉著冷靜、理性看待,理性看待絕非冷眼旁觀,而是在第一時間,我們時刻提醒自己別讓情緒牽著走。被情緒放大的盲點將如金鐘,罩住判斷能力,因而忽略了事件的肇因。「謀定而後動」,絕對是天地處世之道最重要的第一步。
再者,現在這個世代,雖然經濟提升,但也有更多挑戰是過去的人們不曾經歷的。在高中教學現場的我,常跟學生說:「讀書重要,但比讀書重要的東西更多,比如自身的身心健康、對周遭的人事物及公共事務有共感、有同理、有包容,以及我們想選擇怎麼樣的未來。願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我的理想世界,一如陶淵明所寄託的桃花源。這個理想世界不會破滅,之所以尚未出現,只因為它仍在自身努力的過程中,等著你我造訪。」會有如此體悟,無非深切感受到活在這個世代並不容易,或許台灣目前沒有實體戰爭,生活也不致露宿街頭,但認知作戰、傳染疾病、心理健康、環境汙染、生態保育、母語瀕危、不尊重性少數、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流失等,卻也是現在進行式。因此,生活在天地間的我們,希望可以多關心周遭的人,哪怕是單純地意識到問題,行有餘力再付諸實踐都好──只要我們開始行動,逐步擴展影響力。
最後,在一次次的經歷與回歸本心後,人們終將自我叩問──「來到這個世界,天地究竟要我習得什麼?」答案可能必須窮盡一生尋找,但所跨出的每一步,所思考的每個想法,都幫助我們離答案更近一些。對我而言,此刻的天地之道很寬闊,可我體認到我想要讓周圍的親友幸福、讓社會大眾更好。所以我工作之餘會擔任志工,並將服務的過程與心得,以喜歡且擅長的文字書寫下來。字裡行間有愛奇兒的與眾不同、有全大運選手在競技場上的切磋較量、有我採訪具特殊經歷的無名英雄足跡……,在在活靈活現地將這些人們的精彩生命展露無遺。
天地之道於我,即關心。關心自己,關心至親好友,關心社會大眾。一如在天地誕生前,偌大的宇宙僅僅是混沌的一團氣,裡頭無光無聲。是盤古,他用斧頭一揮,「轟隆!」一聲巨響,劈開了渾沌。那些輕的、清的氣便慢慢往上飄,成了「天」;重的、濁的氣便向下沉,成了「地」。至此以後,天地分開,天與地的中間也慢慢透出一些光線,猶如你我關心社會的一道道光芒射了進去。於此,由衷希望天地間的一切,能更臻美好──腳下的土地,遠眺的山河,仰望的天空,因人們關心彼此而更加厚實,更加純淨。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