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過不一樣的中秋節

發布日期:
作者: 莊唐義。
點閱率:475

前年的中秋節,我們踏上廈門、晉江的旅程,期待探索這些地區與金門不同的中秋風俗,尋找傳統文化中的新鮮感。
記得小時候過中秋節,都在拜拜中度過,中秋節前夕,母親就要準備拜拜的祭品,當日忙著拜地基主、地主、祖先、還有豬舍和牛舍,日過晌午才能休息,然後趕著做農活的工作。晚上月亮出來了,還要拜月亮娘娘,祈求祂保佑家人平安順遂,這是每年我家過中秋節的日常。
中秋賞夜,我家偶而也有博餅活動,狀元餅需事先訂製,餅錢也是一大筆支出,對於當時的家庭經濟是一筆負擔,更遑說每年博狀元餅,只要是祖母提議,母親就得辛苦的擠出家庭預算購買。記憶中「博狀元餅」是我小學四、五年級時,我根本不懂得博餅的規則,只會擲骰子,高喊著中狀元啊!
遊戲中,祖母和父親會依照我博出六顆骰子的數字、判別我是得到一秀、二舉、三紅、四進、分平或狀元餅,聽著骰子落在碗中叮噹聲,伴隨著月光中閃爍的笑臉,夾雜著歡笑聲,中秋夜顯得格外熱鬧,在歡樂氣氛下,每個人都拿到自己博的餅,餅發完了,遊戲也就結束,聽說博得狀元者,好運一整年。
記得有一次祖母博到六子,全副餅全歸祖母,還得再訂一組狀元餅給她,因為是自家人,開心就好。
2005年後,與大陸交流頻繁,博餅民俗活動才開始慢慢推廣至今,官方每年中秋都舉辦中秋博餅的民俗活動,彩品也不侷限於餅類。金門中秋博餅才慢慢恢復早年的博餅活動。年邁的母親喜歡博餅,陪母親參與盛會,搶報名變成我們重要的事。
結婚生子後,中秋的夜晚是配合小孩喜歡的烤肉,在自家門口烤肉賞月。過著和我童年不一的年節活動。烤肉、賞月成為年輕一代過中秋節的方式之一。
反觀廈門地區,中秋博餅是他們的重點活動,只要提起博餅,每個人都非常開心地解說和參與,身在此處,就能感受到博餅的熱鬧氣氛。
自由行的第一站是參觀古色古香的歷史建築「江夏堂」,「江夏堂」位於廈門市思明區中華街道文安社區錢爐灰埕巷2號(文安小學內),步行穿越中山路即可到達。首先抵達狀元廣場,廣場呈列著黃氏的十八位狀元的故事,也設置六顆石骰子,宣傳廈門的博餅文化。
「江夏堂」是由清末武進士黃培松鳩資開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至1918年完工的「江夏黃氏宗祠」,2009年11月16日登錄為福建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由黃偉煌擔任會長,黃會長致力於「江夏黃氏宗祠」文物的保存,推廣祖先留下的優良家風家訓,樹立良好家風的典範,弘揚友善、孝敬、誠信等中華傳統道德教育。
2024年9月15日上午,欣逢「江夏堂」舉辦「中秋祭祖和博餅活動」,一大早宗祠大門已搭建紅色拱門,迎接來自海內外的黃姓宗親到祠堂共襄盛舉。
祭祖儀式由金門宗族文化研究協會創會理事長黃奕展帶著金門黃氏宗親依循傳統三獻禮,高喊主祭者就位,陪祭者就位,上香、獻花、獻饌、獻果、…….,引導各地的黃氏宗親祭祖並用閩南語朗誦祝文,場面莊嚴隆重。
祭典結束後,江夏堂宴請來自各地黃氏宗親並舉行博狀元餅活動,在酒足飯飽、博餅的歡樂氣氛中畫下歡樂的句點。
下午則是《江夏薪傳:鼓浪嶼君子》新書發表會,在華僑酒店舉行,《江夏薪傳:鼓浪嶼君子》係廈門口述歷史叢書之一,由鼓浪嶼人黃曾恆先生撰寫,本書詳細記錄他的祖父黃省堂和父親黃吟均先生的人生歷程,反映出許多鼓浪嶼人精神特質和薪火相傳。受邀的專家學者也分享閱讀的心得,最後由作者贈送新書給「江夏堂」和現場讀者收藏。躬逢其時,有幸參加了一場文化饗宴,不虛此行。
廈門的博餅活動結束後,接下來,我們將轉往晉江,體驗另一場中秋盛事-「燒塔」活動。
中秋夜,安海傳統民俗「燒塔」在安平橋畔「白塔」之下的空地舉行,我們慕名而來,體驗獨特的中秋民俗。在友人的陪同下,晚上七時許,來到「燒塔」現場,周邊道路已經開始管制,從現場往四周環顧,「白塔」四周被圍觀者「占領」,黑壓壓一片,無法進入,只能與群眾一起站在遠處等待「燒塔」活動開始。
「白塔」建於南宋,原名「瑞光塔」,明萬曆年間修繕後改名為文明塔,有文明昌盛之寓意,「白塔」是俗稱,塔高廿二米,五層六角塔,也是古鎮安海的標誌。「白塔點燈」也是安海民俗活動之一,點燈象徵「光明昌盛」之意。
「燒塔」則在「白塔」附近空地舉行,一側空地早就壘起了二、三米高的磚塔,逐層收攏而成的圓窯形塔仔,聳立在空曠的場地中,內鋪木柴。
「燒塔」活動在鑼鼓暄天中開啟,由鎮黨委書記介紹中秋節夜「燒塔」的習俗,傳說「燒塔」最早起源於元末,當時安海一帶有個兵營,元兵常常欺壓老百姓,老百姓苦不堪言,決定反抗元兵,於中秋節起義,以磚石砌塔作為烽火台,燒火為信號,四周百姓看到火後,拿起武器殺元兵,最終出師告捷,擊敗元兵。當時民間就有「一家養三元,一夜全殺完」的說法,因此這個習俗也流傳下來,曾經中斷一段時間,自2011年恢復舉辦並延續至今。
在鑼鼓喧天中,數十名兒童進場,圍成圈圈,吟唱童謠,六名舉著火把進場,點燃塔仔底部的柴草,只聽「轟」的一聲,一陣濃煙升空,熊熊烈火從塔仔的孔隙中竄出,火氣沖天,六座塔仔燒得通紅,蔚為壯觀。隨後,幾名身穿紅裙的女子往火中撒鹽巴,火苗瞬間躥得老高,發出劈哩啪啦的響聲,火光跳耀,熱氣撲面,照映在觀賞者的臉上,火光愈大,代表每個人就運氣愈旺。
現場人山人海,保安人員維持秩序,圍觀的人們欣逢盛況,也紛紛拿起手機拍照,透過鏡頭完美呈現,留下最美的回憶。記者也忙於採訪參觀者,外子還分享此次安海之旅的感想呢!攢足了好運,往三里街博餅去咯!
中秋夜,安海商會和企業會為了增強員工凝聚力,通常會在中秋夜宴請員工並舉辦博餅活動。去年三里也依例舉辦「甲辰年慶中秋迎國慶」的聯歡晚會,博餅是重頭戲,博餅規則與廈門、金門無異,彩品以狀元餅為主,得狀元者披上狀元彩帶,手捧狀元餅,在滿堂喝采中登台,接受眾人的祝賀。所以每當中秋節前後,安海大街小巷都會響起博餅聲,在這段日子裡,大家享受著過節的歡樂氣氛。在歡樂的博餅氣氛中結束。
金門、廈門、晉江的中秋習俗雖各具特色,卻都承載著對家族與團圓的深厚情感,這場的文化之旅,讓我深刻感受到傳統的力量,以及它在現代生活中的新生命。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