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不出去的書
在我讀大學時,初次從台灣寄稿件到金門日報社,大哥是報社編輯,投稿每一次都刊登,不知是自己寫作夠水準,還是大哥「胳臂往內彎」,但我並未因此而加緊書寫,只在心有所感才發諸筆端。求學以來,能引起老師一點注目的,唯作文而已。
大學畢業,求職路上磕磕絆絆,及至工作和生活穩定才有餘情投稿。日日週而復始的教書生涯,寫作是我平淡生活中的一扇窗,文章見報後激起水花漣漪迴盪心田良久。個性不算積極,隨心隨性的佛系寫作,二十多年來倒也累積為數不少篇章。我將報紙妥妥珍藏,它們和任職派令、敘獎公文在我心中同等重要。但報紙逐漸泛黃,摺痕處甚且字跡難辨,我內心暗暗發急,想著有一天要將它們變成一本書,那是最好的保存方式。
退休之後著手進行。從網路查詢十家出版社,投遞出去都退稿,唯爾雅出版社創辦人隱地先生回信說明退稿理由,他說,時下年輕人不看書了,出版業一片寒冬,信末不忘嘉許黽勉兩句,並贈送兩本書。在屢接掛號退稿的當兒,如此別樹一格的暖心退稿,總讓人銘感五內。
我想起了桃園經營印刷社的朋友。他們夫妻的獨子和我家老二是小學同班同學,他的孩子愛看書不愛運動,我家老二則是體育好手,花式直排輪、短跑競賽屢獲佳績,還進入導師是原住民的體育班。他們夫妻為鼓勵孩子「見賢思齊」動起來,爬拉拉山也要帶上我家老二,於是我們成了時相往還的朋友。她因幫擔任馬祖酒廠總經理的哥哥編排自傳書籍,而有了編書經驗。105年我到桃園陸光四村住兩個月,她的印刷社在介壽路上步行可及,面對面溝通下完成了編排。印1000本固然比印500本花費多,但單價較低,我選擇前者。看著新出爐的「愛書」,小心翼翼捧在手中,細細檢閱,深怕印刷過程哪一處「走鐘」。在內頁簽名、蓋章,分送親友,忙得不亦樂乎。外子心心念念軍校時期傅遠大隊長的溫和帶領,自然也寄了一本給他。隊長閱後欲購買送與他當年中正理工學院電機和土木科學生,亦即外子的同學-雖然科別不同,但上課之外,生活起居都在一起。於是寄出八十本給隊長,由隊長分寄給學生。
送書告一段落後的手上餘書,儘管「養在深閨人未識」,但我一點也不發愁,像寶物藏著唄!書的內容有親情篇、生活篇、教育篇、言論廣場篇,我的教育想法和時下的「不要輸在起跑點」,多補習、多上才藝班大相逕庭,我偏向孩子童年要睡飽、吃飽、要運動、要看課外書、要嚴格規範電子用品。我伺機送給家有幼童而且與我有緣相逢的人。
數年前一次公園例行健走,我瞥見一婦人帶著女童,溫暖的對話引起我注意,我想要送一本書給她,步行幾圈後鼓起勇氣跟她說,約了時間在街角的華南銀行碰面,時間到卻始終不見人影,我想也許帶著孩子時間容易延誤,站原地繼續等候,就怕一轉身婦人前來未見到我,反而失去對人的信任,我在銀行騎樓鵠候一個小時然後才回家用餐,我為的是求得自己的心安。
又一次在城隍廟內,我看到兩姊妹帶著一小男孩,那男童明顯不受控,使得兩人必須分工合作,一人拜拜,一人緊盯男孩。我對婦人說想送她們一本書,那婦人說好,待我回家拿書,急忙跑到廟裡卻已不見人影。就在前幾天,我看到看似國小低年級的孩童在騎樓咆哮,他的父母在旁束手無策,以往我總是想我能幫他們什麼嗎?由於社會變遷,對陌生人滿是防衛心,而且我也在進階思索,這場合不打擾他們或許是最好的幫助,因此我靜靜的走過,但此時男孩隨著我前行,口中仍咆哮著,使得我知道他們就走在後面,剛才穿越而過時,我已看到父母嚴肅而愁苦的面容,我回過頭對小男孩說一句鼓舞的話,隨即跟他的父母說要送他們一本書,他的父親靜默著搖頭,我也就繼續前行去向城隍爺請安……。
我並不怪他們的拒絕,也能理解他們的食言,自古名言「防人之心不可無」,詐騙橫行的今天,人們更不容易相信陌生人,他們或許初始看我誠懇面容而應允,繼而一想,騙術往往包裝在誠懇之內,為免掉入陷阱,只好選擇爽約。我對大眾心理不會全然無知,被拒絕也會掠過一絲困窘,仍願一本熱情加以詢問,乃因深知對於徬徨的父母,一本書一句話,都可能在育兒路上豁然開朗,感受他人伸出雙手的善意,重拾信心繼續前行。養育孩子,先來後到,算是前行者的經驗談,書裡說的未必是真理,也不是什麼大學問,就只是生活隨筆,只要在糟粕中拾得一絲吉光片羽,於己、於社會都是好的。孩童是父母心中的至寶,孩子未成年,父母有養育、教導、保護的責任,教育是在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中,用尊重、溝通、同理心、柔軟心和孩童相處。管教不當衍生親子衝突最令人揪心,現在孩童受3C影響外誘多,父母管教孩子愈感疲憊,但孩童階段好好溝通教導,可以在未來省下很多心力,可降低青少年問題,孩子沒管教長大後首當其衝吃足苦頭的是父母,社會大眾也連帶遭殃,許多情緒無法化解的青少年隨機傷害無辜,成了社會的不定時炸彈,非你我之福。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心情低潮時看到一個微笑、陌生人的溫暖對話……都可能是低谷靈魂的救贖,足以消弭方才惡劣情緒,甚或暴力,「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勿以善小而不為,我仍堅信來點雞婆,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