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蛇年談蛇

發布日期:
作者: 張之傑。
點閱率:437
字型大小:

今年是乙巳年,也就是蛇年。地支中的「巳」字,其實是蛇的象形字。仔細看看,「巳」字是不是像條蛇?
全世界的蛇類有十八科、三千多種,大多產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最大的是亞洲的錦蟒和南美的森蚺,都可長到九公尺;最小的是一種盲蛇,只有十五公分長。
在動物學中,蛇類屬於有爬蟲綱、有鱗目。顧名思義,有麟目就是有鱗片的爬蟲類。這一目分為兩個亞目:蜥蝪亞目和蛇亞目,也就是蜥蝪類和蛇類。穿山甲也有鱗片,但屬於哺乳類,不屬於爬蟲類。
根據動物學家的研究,蛇類是從穴居的蜥蝪類演化而來的。當穴居蜥蝪類因適應環境身體逐漸變長,四肢逐漸演化得不見了,牠們就不再是蜥蝪類,而成為蛇類。
怎麼知道蛇類是由蜥蝪類演化而來的?早期的蛇類化石,骨骼構造和蜥蝪類近似。直到今天,盲蛇、蟒蛇和蚺蛇仍殘存著後肢的痕跡。更有力的證據來自分子生物學。蛇類和蜥蝪類相似程度,遠高於和其他爬蟲類的相似程度。
最早的蛇類約出現於新生代的古新世,也就是六千五百萬至五七六百萬年前。這時恐龍類已經滅絕,哺乳類剛露頭角,鳥類開始繁盛,到了古新世末期,出現了恐冠鳥、駭鳥等大型掠食性鳥類,可說是當時地球上的霸主。蛇類方面,到了古新世末期已相當普遍了,成為大型掠食性鳥類的重要捕食對象。
蛇類為什麼能夠吞下比自己還要大的東西?這是因為牠們的下頷骨間有韌帶相連,上下頷骨的連結也不緊密,肋骨間沒有胸骨。此外蛇類的牙齒彎向內,吞食時使獵物無法逃脫。
由於蛇類的身體呈長形,內臟如心臟、肺、肝等跟著呈長形。大多數的蛇只有一個肺;如果是兩個,一個退化成痕跡器官。腎臟、卵巢、睪丸等成對的器官,仍為一側一個,但變成前後排列。
蛇類的視覺和聽覺都不敏銳。蛇類可以輕易地看出晃動的物體,但卻是個大近視,只能看清近前的東西。蛇類沒有外耳和鼓膜,只能利用頭部和肺部的震動,稍稍有點聽覺。
蛇類口腔頂部有個特殊的味覺器官,裡面有很多嗅覺神經末梢;蛇類經常伸出舌頭,吸收周遭的氣味,再縮回這個器官,就能嗅出前面有什麼東西。蝮蛇科眼框和鼻孔間有個小窩,這是特殊的感熱器官,可以覺察恆溫動物所散發的體溫,藉以追捕獵物。
很多人怕蛇,認為蛇類有毒,其實毒蛇只是少數。以台灣來說,台灣的蛇類有四科、五十三種(其中七種為海蛇),陸生毒蛇只有六種:牠們是蝙蝠蛇科的雨傘蛇、眼鏡蛇,蝮蛇科的百步蛇、青竹絲、龜殼花和鎖鏈蛇。蝮蛇科的毒牙較長,平時收進口內,咬人時才伸出來。蝙蝠蛇科的毒牙稍短,平時不收進口內。
蛇類平時躲著不動,通常只有曬太陽、覓食或求偶時出來活動。蛇類是變溫動物,氣溫低於二十度,行動就會遲緩;低於四度,就不能動彈了。溫帶地區的蛇類,冬季會冬眠;初春或晚秋,常看到蛇類在冬眠處附近曬太陽。
絕大多數的蛇類,爬行時用身體頂著地上突起的東西,一左一右地蜿蜒。蟒蛇等粗短的蛇類,爬行時用寬闊的腹鱗撐著地,作直線爬行。一般蛇類爬樹或爬過窄溝,也用這種方法。樹棲蛇類的腹鱗邊緣直立,更適合爬樹。東南亞的飛蛇,可從這棵樹飛到另一棵樹。飛竄時肋骨張開,身體變扁,藉以減緩跌落的速度。
大多數的蛇類,以魚類、蛙、蜥蝪、鳥類和小型哺乳類為食。但有些蛇類的食物很特別,例如食卵蛇的喉嚨有頸椎伸出的棘刺,當鳥卵吞到頸部時,卵殼會被刺破,同時頸部的肌肉收縮,將蛋白、蛋黃擠進食道,卵殼受棘刺阻擋,不會嚥下去。
蛇類通常囫圇吞食;毒蛇通常待獵物毒發身亡後才吞;蟒蛇、蚺蛇通常先將獵物纏死再吞。蛇類吃飽後,常會躺下來曬太陽,使體溫升高,藉以加快消化速度。蛇類飽餐一頓,可以許久不吃東西;尤其是大型蟒蛇,幾個月不吃東西不算回事。
蛇類不過夫妻生活,交配後各自分離。大多數卵生,母蛇通常產下卵後就不管了,但有些蛇會盤在卵上守護。約五分之一的蛇卵胎生。不論是卵生還是卵胎生,小蛇出生後就得自謀生活;小蛇長得很快,通常一年內就可以長大成熟。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