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疤臉大道公

發布日期:
作者: 劉自仁。
點閱率:544

根據《金門縣誌》記載,沙美的萬安堂起初創建於元朝(1271-1368),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歷史也十分悠久,則是金門第一座保生大帝廟,但這年代畢竟只是推測。
不過在小浦頭流傳一則蕭本陣向保生帝借油的故事,他因為家境貧困,晚上沒錢買油點燈讀書,就來萬安堂向大道公借燈油,許諾將來功成名就時,將翻修廟宇,重塑金身,以回報借油之恩,後來果然科考揚名後,實現當初對神明的承諾。
而這傳說與當地蕭家的族譜比對後,發現蕭本陣確有其人,是生於明正德六年(1512)三月廿四日古榮蕭氏第八世蕭騰奎的次子,當時官任總兵,所以在東蕭家廟立有「總戎」匾。因此向保生帝借燈油的故事,應在從明萬歷年初期間流傳迄今已有四百多年,若以此來推測,萬安堂的歷史至少也有四百多年以上。
後來經過三次重建,清同治十年(1871)第三次時才遷至現址,由沙美張氏二房十九世張珪笑(1815~1896)集資所重建,因為金門自古以來,一直受到福建東南沿海各地盜賊所襲擾,對百姓造成非常大的威脅,時常會有擄人勒索和燬壞神像的事情發生,所以有次沙美的村民風聞海盜已上岸,旋即就要前來,為防止萬安堂保生大帝金身被盜匪燒燬,就決議先將金身埋入村郊附近的土裡,待海盜離開後,再從土裡取出迎回廟中供奉。
沒想到經過一段時間後,海盜離開了,沙美也回復平靜,村民想將埋入土裡的保生大帝金身取出,但當時太過匆忙,竟忘記埋藏地點在哪裡了?眾人在附近卻怎麼也遍尋不著,最後只好決議再重新雕刻一尊新的保生大帝金身。
而就在新雕刻好的軟身保生大帝之金身擇吉日安座後,於村郊的小丘陵(現今金沙消防隊大樓、米粉廠附近),民眾便常常看到火光直沖天際,起初還以為失火了,可是數次派人前往查看,卻又不見有火,於是決議等到白天,再來挖掘看看,到底是何物引起火光的?  
到了白天,幾個村民帶了鋤頭來挖掘,才挖沒多久就聽到「喀」一聲,知道挖到東西了,連忙撥開泥土後,就看到的竟是之前遍尋不著的保生大帝金身,此時興奮之情溢於言表的村民,小心翼翼地挖出金身後,趕緊送回萬安堂。
沒想到舊金身送回廟中與新金身一比對,居然是一模一樣,難辨新舊,只是舊金身的臉上,多了一道剛剛被鋤頭鋤到的疤痕,雖然之後有送至佛具店修補,但那道疤仍若隱若現可以看得出來,因此下次去萬安堂可以看看兩尊軟身保生大帝的臉上哪尊有疤?
也正因為有感於盜匪猖獗橫行,頻繁掠奪四起,光是1913年至1934年6月,僅沙美街遭洗劫者,竟達五十餘家,一時之間,人心惶惶,建槍樓以維安全之議四起。於是組織「金門聯防辦事處」,在浯海籌建25座槍樓,主要分佈於金城、上卿(今成功)、瓊林三地。而目前金門現存的槍樓僅剩七座,其中二座位在金沙鎮,分別是小浦頭村榮湖旁、沙青路邊;四座位在金城鎮,分別是水頭得月樓、「半山富」黃廷宙所建的銃樓、珠山薛永南洋樓後方的槍樓,以及浯江溪槍樓;以及金湖鎮成功陳景蘭洋樓用所剩材料興建之上卿槍樓。
所以萬安堂原廟址,除了仍存廟基石塊遺跡及廟前旗杆石底座之外,附近小浦頭榮湖的這座槍樓並非裝飾建築,而是確實為了防範盜匪所設,只是槍樓防得了海盜卻防不了瘟疫。據《金門沙美張氏宗祠奠安大典》和〈金門沙美安堂重建誌〉,在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間,沙美境內有瘟疫為患,境眾於五月到廈門的蘇店(今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洪塘鎮三忠村)迎請三忠王回來鎮壓。患除後,境眾為了感戴神恩,便留下座像,供奉於張氏宗祠之內,並以「叔祖張越國公」做為稱呼。後來,三忠王移入萬安堂奉祀。在此同時,七百年前就與三忠王有很深情緣的邱王爺,也被當時東蕭、西山前兩村民從福建晉江安海塔兜的瑞豐殿分爐來金門,分別建立東蕭湧源寺及西山前聖侯廟奉祀,所以〈瑞豐殿碑記〉也載明「分爐金門島東蕭村湧源寺、西山前聖侯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