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台灣社會,以農業為主,每當農忙時期,在田園間經常可以看到「點心擔」。 出現的時間常見於上午的十點與下午的三點。菜色雖然普通且每一戶農家準備的伙食不同,卻能讓忙於農務的人填飽肚子。 因為,農業社會中,無論插秧或農作物收割,都會臨時延請左鄰右舍的人以「換工」方式幫忙;為了讓這群人能補充體力繼續工作,於是,就出現了充滿了暖意的點心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