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風獅爺
風獅爺,亦稱風獅、石獅爺、石獅公,是閩南文化地區石獅公(爺)崇拜的一個分支,主要分佈在福建、金門、琉球等地。
風獅爺的主要的信仰功能便是鎮風,因此多半被設立在沿海,或海島的風口之地,用以替百姓、家宅、村落避邪鎮煞。
相傳,元朝時期,金門等地有大量砍伐森林的現象,因而導致風害加劇。
到了明朝,日寇海盜侵擾,金門又正值要衝,常遭到倭寇縱火燒林,風害更是愈加強烈,為了鎮風止煞,先民們將漳泉一帶以獅像辟邪的習俗引入金門,在一些村莊出入口且迎向東北,或北方處,開始豎立起了一尊尊風獅爺,於是逐漸形成了金門獨特的風獅爺信仰文化。
那為何單單最初以獅子作為風獅爺的造型?
這可能主要是因為獅子在中華文化中象徵威猛,和吉祥,同時獅子作為百獸之王,其形象常被用作辟邪招福的辟邪物,寄託了人們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具體來說,風獅爺的獅子造型推測是由廟宇門口的石獅形象演變而來。
在閩南一帶,人們相信獅子能鎮煞辟邪,保護家宅,和村落的平安,因此,人們就在建築物的門,或屋頂,或村落的高台等處設立獅子像,即風獅爺,以祈求合境平安、風調雨順。
此外,風獅爺也融合了閩南地區的民間信仰,和文化特色,例如,有些風獅爺的背上還雕有武將形象,被稱為瓦將軍,這樣也能讓信仰有法力疊加原則的效果,這種獨特的造型,和信仰內涵使得風獅爺成為閩南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風俗之一。
說起來,風獅爺以獅子做造型,不僅是因為獅子的威猛和吉祥象徵,還因為其在閩南地區的民間信仰和文化特色中有著深厚的底蘊。
但風獅爺的起源也有多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是它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獅子崇拜,加上佛教的推崇,獅子漸漸成為一種備受尊崇的動物,於是產生了風獅爺信仰,以威武、勇猛的獅子來鎮住風煞。
甚至有一種說法是它起源於「石敢當」。
起源眾說紛紜,因此至今沒有統合的說法。
至於風獅爺起源時間,雖然沒有明確的記錄,但清代道光年間出版的《廈門志》一書中,已有「石獅無言而稱爺」的記錄,可見當時應該已有風獅爺存在了。
另外,從歷史和地理環境等方面來推測的話,風獅爺可能更早起源於中國元朝時期,當時在金門等地大量砍伐森林,導致風害加劇,居民為了鎮風止煞而設立了風獅爺,還有一些古籍記錄了一些相關資訊:
如連橫所著的《台灣通史.風俗志》中,也有關於風獅爺的記載:「屋之上或立土偶,騎馬彎弓,狀甚威猛,是為蚩尤,謂可厭勝(這裡提到的「厭勝」,指的是古代一種避邪祈吉的習俗,謂以詛咒、禱祝、符篆或器物等,可以致勝所厭惡的人、物或情況)。
又如《新金門志》一書也有關於風獅爺的記載,描述風獅爺為「人家屋上,每見有陶質瓦獸,作獅子張口狀,亦有作擐甲將軍狀,名曰蚩尤。
還有民國時期的《金門縣志》一書中亦詳細記錄了金門地區的風獅爺文化,書中提到金門地區因風災頻繁,居民為了鎮風止煞而設立風獅爺,如1992年版《金門縣志》所記載:「浯地苦風,村落多在藏風處。其當風路口,每見有石刻巨獸,作猿狻張口人立狀,俗語稱風獅爺,云可擋風。」
甚至古籍《繪圖魯班經》一書中也記載:「瓦將軍之神,供於屋頂。凡有衝犯,乞神速惑,永鎮家宅平安如意,全賴威風,凶神速避,吉神降臨。」這裡說的「瓦將軍」與風獅爺在功能上相似,都是用於鎮宅辟邪,且同樣被安置在屋頂上。所以說,風獅爺可能是融合了瓦將軍與獅子形象的神獸合一的偶像。
此外,在琉球群島(今沖繩)的歷史文獻中,也有關於類似風獅爺的屋頂獅子像的記載,這顯示了風獅爺信仰在閩南文化圈內的廣泛傳播,和影響。
風獅爺的形像多為獅子造型,圓眼凸出,鼾頭寬闊,大嘴齜咧,露出尖銳牙齒,有的嘴角還誇大成二凹洞,造型尊尊不同,各有特色,只是它有時被描繪成騎馬的武士形象,彎弓拉箭,威風凜凜,有時則是石製,或陶製的獅子雕像,或站立,或蹲坐,或側身橫臥,姿態各異,這讓風獅爺的形象更多元而有趣,象徵著閩南文化,與信仰的活力。
在金門,據我所知,風獅爺的信仰十分盛行,所以金門許多村莊在風獅爺生日,或廟會時,都會舉行祭祀活動,貢品有三牲、金帛、紅布、金花(春花),法師還會念咒、敬三獻酒,人們也將紅布綁在風獅爺身上,給風獅爺穿上披肩,以示謝恩,遇到農曆二、三月時,人們還會以包菜粿祭拜家中祖先,和神明,祭畢後會取一兩個站在中庭把菜粿由門牆上方拋到屋外讓貓狗撿食,再將祭拜過祖先的菜粿祭拜風獅爺,塞一個在風獅爺口中,或留一兩個在地上不帶回家,這被稱為「塞虎口」,顯示了民眾對風獅爺的敬畏之心。
如此看來,風獅爺可算是金門文化與信仰之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