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鄭成功與烈嶼「吳山」地名之考證?

發布日期:
作者: 張火木。
點閱率:568
字型大小:

1646年鄭成功22歲在烈嶼島上「吳山」會文武群臣,曾派鄉籍俊彥林習山駐守烈嶼,並以此島作「反清復明」的根據地。
  自1657年起,鄭成功34歲三伐江浙,九征閩粵。鄭軍一度從海路突襲圍困清江寧府,然最終仍遭清軍擊退,僅得憑藉海戰優勢固守廈門、金門兩島。戰後清朝重申海禁、新頒布遷界令以斷絕沿海居民對其接濟。
  1659年,鄭成功36歲採納何斌的提議,準備攻取台灣以解決糧食問題,為此他斷絕與荷蘭商人的貿易往來。
 1661年,鄭成功38歲率軍約2萬5千人自金門料羅出航,橫渡台灣海峽,先後在攻佔普羅民遮城、熱蘭遮城,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援軍,以大員(台南)為基地建立承天府。隔年鄭成功急病去世。
  自金門縣各鄉鎮出版村史專書以來,烈嶼地區共計出版有7本村史,其中有5本村史的內容,均提及鄭成功在吳山會盟舊部之事件,提及共舉「反清復明」大業,但作者翻閱歷年發行的地方志、官方史書及村史,迄今均無法明確指出「吳山」是指山之名?還是村落之名?
  於是,作者大膽提出以下兩項論證:
一、若是指聚落的村名,目前的西口村下轄有7個自然村聚落,其中下田有國姓井的歷史遺址,西吳與「吳山」名稱中,都共一有一個吳字,下田與西吳均鄰近湖井頭的登陸地點,也最有機會成為會盟之地點。
西口村是金門縣烈嶼鄉的一個村,位於烈嶼北部,西南與上林村接壤,東南與林湖村相鄰,東北與黃埔村相接,轄湖井頭、東坑、雙口、下田、西吳、西方、後宅7個聚落,2023年人口2570人。
明隆慶2年(1568年)隸屬同安縣祥鳳里二十都,清道光16年(1836年)同安縣設馬巷廳,本村隸屬烈嶼保,民國4年(1915年)金門設縣後隸屬第五都烈嶼保,民國42年(1952年)設烈嶼鄉,將湖井頭、東坑、雙口三個居民點劃設東口村,下田、西吳、西方劃設西井村,後宅聚落則劃歸黃庵村,民國54年(1965年)調整村里,將東口村和西井村合為東井村,民國68年(1979年)改名西口村。
二、若是指山之名,比對現行烈嶼的地圖,海拔最高者應該是119公尺的麒麟山,該座山位於后頭與庵頂之間,然後才是100公尺的紅山,該山位於湖井頭與下田村「國姓井」遺址之間,其次才是92公尺的靈山以及88公尺的連山,其中以紅山因靠近湖井頭,最有可能就是昔日鄭成功軍隊上岸選擇的「會盟之處」。
若是海拔104公尺的龍骨山,登陸的港口恐就須從羅厝港上岸,然而翻閱所有文獻史料,唯有吳建意的「上庫村史」首章,意在言外曾提及「吳山」與上庫、上吳及下吳開基聚落,僅有一丘之隔,而打開現行烈嶼鄉最完整的地圖,就可以輕易查閱到海拔僅僅只有84公尺的「吳山」,其地點反而是緊臨著青岐港,而距離東側的羅厝港,反而是比較遠的,至此上述的兩項推論,至此完全沒有必要了!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現行烈嶼鄉地圖上的「吳山」,並不是378年前清朝初年的「吳山」,關於這項大膽的推論,需要更多的證據,例如現行烈嶼鄉地圖上,約計有10座山,假設有超過一半以上山名,是近百年來才被後人命名的,那就有可能是作者推論錯了!但在缺乏地理學之佐證,作者選擇這座「吳山」就是1646年鄭成功22歲時,在烈嶼島上會文武群臣的「吳山」。
青岐村被視為全烈嶼鄉中最大的聚落,因為聚落規模大、人口多,廟宇也最多,村內計有關聖廟、天師宮、清水祖師殿、仙祖宮、代天朱府、關聖太子廟共6座,是全烈嶼地區廟宇最多的聚落。
  青岐由於地勢較高、又靠近海邊、加上靠近廈門港,國府大陸淪陷,附近又駐紮有砲兵陣地,所以在1958年「八二三砲戰」期間,也成了一個落彈量很多的聚落,後來居民多數外遷台灣和金門本島,但是青岐有人類發展史,是非常久遠的歷史。
  綜上「吳山」海拔高度雖然不高,又緊鄰東崗海岸,位於東林西南方,因鄰近烈嶼歷史最悠久聚落青岐西側不遠,卻為近五百年來南明政權遞嬗、鄭氏王朝建立以及台灣開發史蹟之變遷,留下光輝燦爛的史頁,從一張小小鄉鎮的地圖上,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吳山」地名,真是讓歷代史家們給長期「視若無睹」了!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