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砂勞越出洋客補遺

發布日期:
作者: 林麗寬。
點閱率:468

五、砂勞越州古晉蔡金安、蔡水明父子
訪談當時年八十五歲的蔡金安是第一代金僑,1947年抵達古晉,到「四合酒廠」工作,時年十九、二十歲,當時多以為暫時住居而已,不意一住成定居,工作一做竟連做六十五年,皆沒換老闆過。伊時的「四合酒廠」由黃慶昌、蔡肅仁、吳幼樓、黃三多四人股東,向馬國政府標五年。1948-1949年,標五加皮、玫瑰露、固本酒、白酒等。
1948年,派蔡金安到石龍文賣酒,當時一瓶白酒賣馬幣一元令吉,固本酒一瓶賣馬幣二元令吉。1949年,改調蔡金安去「海外」(案指搭船去外地)賣酒,設「柴厝店」賣各色酒品。當年底,三位股東退出,獨留蔡肅仁續辦。用走路方式販賣,之後設有門市,由客人自己上門採購,蔡金安一人須財務、會計兼工友,月薪為馬幣六十員令吉,伙食津貼二十元,當時幣值五角錢即可買豬肉,一輛腳踏車須付款二百元。1950年,蔡肅仁將酒廠改名「四合酒廠」。據蔡金安報導,彼時的砂勞越設有抓賣私酒的人三或四個,稱為「清丁」,當有人密報釀私酒,「清丁」即立叫警察去抓,因警察有槍,捕捉較容易。如切實查獲偷釀私酒者,即將其釀造工具帶往警察局審判,並將所釀的酒品弄破。
1955年,蔡金安再改調馬國第二省推銷酒,也兼到馬國第四省、第五省賣酒。1976年,公司緊縮,較沒事做,再調蔡金安從事採金礦、浸白藥(即石灰粉)……等分釋金離子礦石的工作,共歷四年,至訪談當時仍續工作中。由於蔡金安理路清晰,記憶特佳,舉凡早期出洋至馬來西亞的點點滴滴,以及金門人在當時的種種事蹟均瞭如指掌,透過蔡金安的述說,生動活潑的金門出洋客故事歷歷在目,栩栩如生,堪稱「金門通」實至而名歸。
擅長拍照的蔡水明是蔡金安之子,為人熱誠,又喜助人,走訪砂勞越之時,還蒙請提供《砂■越簡史》一書,銘感五內,永誌不忘。
六、沙巴州丹南崇正中學/王彩珍校長
據丹南「崇正中學」王彩珍校長報導,該校係馬來西亞唯一由全國教育部頒授的「四星級學校」,成效非凡,校績卓越。訪談當時規模含括初中部和高中部,每個年級一班,共有六班。初三班有41人,人數最多;高一班有32人;高二班有19人;高三班有25人……等,全校學生總數180人。全校教職員共計11人,其中有一人係嫁來此地的媳婦;聘用前須通過考試,一般教師每週授課30節,兼職教師每週授課27節,儘管一節課僅有40分鐘,但師資依然難聘。自1975年膺任校長重職至今的王彩珍校長自言,她的任期將至2015年為止,訪談當時的丹南「崇正中學」電腦教室長期租給州政府使用;初中部學生且有薩克斯風……等小型樂隊。該校的課務時間安排為:
第一節07:30-08:10/第二節08:10-08:50/第三節08:50-09:30/休息09:30-09:55/第四節09:55-10:35/第五節10:35-11:15/第六節11:15-11:55/休 息11:55-12:10/第七節12:10-12:50/第八節12:50-13:30/休息13:30-14:30
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父母是自深圳移民來的第一代華僑,先生現任職馬來西亞電力區的王彩珍校長,侃侃談述當年就讀私立的華校──中華中學高中畢業時,因早前任職華校的師資皆來自臺灣,因而自動選擇赴臺升讀大學,六十至七十年代的高中畢業生,也多以臺灣區的大學為第一升學選項,王彩珍校長令兄亦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但自八十年代起,升讀臺灣區大學的人數卻逐漸減少,主要原因為馬來西亞不承認臺灣的學歷所致。
王彩珍校長續言,沙巴州的華文小學雖有十間之多,但學生數均屬不及百人的小規模。丹南的「崇正中學」之所以創立,係因1945年日軍撤退馬國後,華僑學校續辦,1969年的華校屬私立性質,1975年沙巴州加入馬國領土後,許多當地客家華僑為顧及孩童教育,特於1965年成立「崇正中學」,財務全由客家華僑贊助,1966年即有初二學生參加全國性賽事。1975年,王彩珍校長自「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回馬任職開始收錄高中生;1991年開始建宿舍,當時教職員有二十人左右,不幸後來發生祝融之災,宿舍全被燒燬。
丹南的「崇正中學」每年九月招生,故在八月時即須製作學校特輯,供招生使用,也因該校特輯專刊文情並茂,令馬國政府大加讚賞,亦直接提昇該校的評鑑成效。2009年,全馬來西亞共有四百多所私立學校參加競賽,丹南的「崇正中學」即榮獲全國教育局頒布的唯一「四星級學校」殊榮,蜚聲國際。
訪談當時的丹南「崇正中學」,除廣東和福建外,也有金門子弟就讀;學生數雖不多,但多有表現的機會。畢業學生除多數往紐西蘭……等外國升學外,也有部分選擇至臺灣升學。王彩珍校長於就讀「臺灣大學」期間,曾參加「金門戰鬥營」,對當時隸屬於戰地的金門印象分外深刻。因此希望金門縣政府能多資助金門書籍,充實該校的圖書館藏書和學生閱讀的另個面向,也歡迎金門鄉親蒞校參訪,或本地人赴金門參訪,尤其以前金門鄉親來校多提供贊助,懇切盼禱以後也可和金門多聯繫,讓華僑、金僑不分彼此,鼎力為華文教育而戮力以赴。(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