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由《東峯譜》考析明代浯洲何氏家族之繁盛

發布日期:
作者: 蕭永奇。
點閱率:856
字型大小:

楔子
約明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何慶元偕何秉初之曾孫何桂香,共同續修族譜,此譜稱為《東譜》。逮清光緒七年辛巳(1881),原在呂宋之裔孫何敬濟歸鄉,時年約四十餘,於沙美創「濟世」藥房。公暇之際,翻讀宗祠舊譜,重新抄謄,該抄本以《東譜》為底本,間有增損,為現存得見之最早譜本。其夫人辛氏,於民國卅一年(1942)臨終前,將譜付予孫何榮金;何榮金於民國七十一年(1982)辭世,次子何清城於遺物中得之。於是,歷經歲月滄桑,《東譜》復現,續寫家族傳承之華章。
元明時期金門的鹽魚之利
浯洲,閩海明珠,唐季以降,鹽田遍佈,漁業昌盛。後梁乾化三年(913),陽翟陳氏始祖陳達掌鹽政。元大德元年(1297),官府設浯洲場鹽課司於東埔,場轄十鹽埕,此地海濱遂成富饒之區。宋元鼎革之際,避兵燹者、營生計者,承元廷荒令者,挾軍灶民籍,匯集斯地。三籍錯綜,世守其業。明初海禁放寬,製鹽獲利遠超往昔,且浯洲設守禦千戶所,下轄五個巡檢司,為閩南疆戍據點,此為諸多姓氏托根之基,實乃金門繁榮昌盛之因。
何氏家族之遷徙與發展
何氏之興,起於何孝慈徙居浯洲,其子何國正(1324~1391)居何厝。元末明初,司百夫亭,管鹽埕,捐地十餘畝,建五保廟,以昭家族實力之雄厚。國正妻李氏,每至盛夏,於樹蔭下備水漿,濟助往來行人,其積善傳家之德風,傳播遐邇。國正之四子何宗和(1372~1442),於洪武廿五年壬申(1392)遷居浦邊,開創五房基業。自是而後,何厝、浦邊兩脈並行,日趨興盛。
永樂之後,族裔溯江而上。浦邊二房何學賓(1395~1469),於宣德四年己酉(1429)首抵龍岩。其輩之行,或供役於鹽務,或執事於書案,或奔走於驛傳,或應募於軍旅。蓋元明之際,鹽政施治,皆以役法為要,驛傳之務、軍戍之事,絡繹於江渚之間。其間,四世何厝五房何學祐(1416~1460),解送軍役,奔赴京師,竟歿於龍岩羊角水;五世何厝五房何魁元,卒於龍岩縣東西洋巡檢司任上;五世浦邊長房何致深,因解送青嶼甲首軍,至延平地方(今福建南平市城區)而病逝。嘉靖廿五年丙午(1546),何建侯與其叔父渡海舟覆,遭此厄難,譜文嘆曰:「典之祖孫,三世行善,乃遭奇禍之災,不得其正,一至於此耶!」雖艱難時歷,險阻頻仍,然族眾善握時機,前仆後繼,以筏舟為輸運之具,據守險地津要,構建鹽船溯江而上、山貨順流而下之繁榮交易,從而開闢家族發展之新境域。
四世何厝五房何學敏,於漳平黃墩納黃氏為妾,廣營產業。長子何秉初(1429~1510),首開家族修譜之風;次子何繼普,能承父志。其後代居漳平和睦里黃墩,然世系失傳,亟待尋根溯源。
五世浦邊五房何廷禮(1446~1500),在龍岩娶妾成家,以授徒為業。其長子何天賜,卜居龍岩南溪,後裔遷徙至現今龍岩新羅區鐵山鎮洋頭村。
五世何厝三房何繼徹(1448~1497),於明成化四年戊子(1468),先歷泉郡,後為龍岩書役,歿後以瓦棺歸葬太武山。其子何立綣,號恪齋,秉承父志,復往龍岩定居,卒後回葬于浯洲何國正墓前。後兩祖墳同遷,合葬於下塘頭,恪齋附葬。何立綣傳子何岩保,於龍岩落地生根,成為龍岩湖洋鄉何氏開基之祖。歷經數代,遷至新羅區雁石鎮廈老村,數年前,因豪雨氾濫,村莊淹沒,族裔全數遷移至鄰近地勢高之樓墩村。故〈龍岩一系〉詩云:「迴想何厝繼徹公,瓦棺回葬太武。卜居原自繼徹始,擇地猶賴立綣翁。系屬浯洲蘆江郡,籍附蒼岩為獨宗。祖業盡附祖僕管,兒孫願與新羅同。」此詩真切道盡就地紮根之艱辛歷程,讀之令人不勝感慨。
浦邊何氏家廟何學茂神主牌記載:「考添賜公,字學茂。宗和公第四子也。裔居龍溪華豐河水坑」其當為浦邊四房後裔。當地耆老口述,祖先源自金門,原居九龍江畔草阪村,約三百年前,因洪水遷至和水坑。
先人溯九龍江而上,逆華豐、漳平,至龍岩。于此三地,族人漸次定居,娶當地女子為妻,以固家族久長之基,今且共探家族婚姻與社會融合之狀。
家族婚姻與社會融合
明代浯洲,望族雲集,婚姻豈惟門楣之合,實乃經緯世務之策。何學賓之三女適東埔陳興仁,陳氏為弘治五年壬子(1492)舉人,由安溪學,任浙江烏程縣教諭,門第相當,實藉科第以通顯要之途。
何氏與黃氏聯姻者十三,汶水黃氏,軍鹽世家,族有進士黃偉,其家族文教之風可見。與張氏通婚者十二,青嶼張氏世隸鹽籍,科甲蟬聯,五進士輩出,鹽政樞要多出其門。聯姻門第較少者,茲不贅述。又,何氏家族與石門之人嫁娶者三十二,石門之地,或在九龍江下游,今難確考其處。
至於異地開枝,多以納妾為紐帶。龍岩納側室者六,漳平二人,龍溪一人,皆藉此紮根異鄉。姻親既結,血脈交融,何氏遂枝繁葉茂,基業益固。
凡外遷者,必與當地世居者通婚,此為生存之智慧。尤可述者,在異地之浯籍聯姻中,何厝三房女何筠山適沙尾張六泉之子張子開,時何家家道中落,筠山傾儘資以濟;歿後,族眾感其德,在《龍岩祝文譜》中特撰〈筠山姑祝文〉,云:「我姑之分,與祖同等;我姑之德,與祖同倫。及時奉祀,罔敢弗虔;蘋蘩雖微,聊將誠意。惟祈鑒享,永奠厥居。尚饗。」此非獨旌表婦德,實浯洲本支血胤之維繫。
家族教育、仕途進取與社會地位鞏固
《東譜》詳載,家族中多有涵養深厚、聲望顯赫之士,不論鄉里遠徙,於家族之興盛與宗族文化傳承,貢獻至鉅。族中素來重視子孫學業,如五世何厝二房何泰元(1466~?),「見侄之攻書者,則極力勸獎,欲成其事焉。」其積極鼓勵後學向道之誠,躍然紙上。
六世浦邊二房何宣(1469~1540),字世章,別號廢齋。其性和易近人,雖從事吏務,亦頗通經史,擅長生財創業,族中鮮有能及者。可見家族崇教尚學之風,力圖培育德才兼備之俊才。其所修纂之族譜,後世謂之《廢翁譜》,惜乎今已散佚無存。
六世何厝五房何慶元(1493~?),別號東,於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入選邑庠,為家族科舉之翹楚俊彥。其為許文灒夫妻所撰輓聯云:「行未到萬里程途,而齋志以歿,天胡為負爾?拾年燈火工夫;見已得幾分道理,而視死如歸,人莫不嗟爾,一片冰霜節操!」足見其文學修養之深厚。慶元偕同宗叔秉初之曾孫桂香,合力續修族譜,後人稱之《東峯譜》,其功績彪炳,垂範後世。
六世浦邊二房何璟(1468~1545),言語謹慎,謙遜讓禮,龍岩按察副使陳公和禮,對其甚為敬重,與之分庭抗禮,握手言歡,不以貴賤為意。其修身立德之舉,於家族聲望之提升,其益顯著。
七世浦邊二房何象(1496~1554),「少孤而力學不怠,家貧而孝友不衰,行己有巽順之恭,處事用藉茅之術,勞形案牘而手不釋卷,寄跡公門而財不茍取,漳之士大夫咸貴之,稱其有儒者之風焉。」可見家族之悉心培育,德才兼備之人得以代代承傳。
雖家族屢經遷徙,然重教崇德之傳統,經久彌堅。累世先賢積德行善,篤重教育,流風餘韻,綿延不絕。如何秉初,因品德高潔,為宗族推舉為戶長,鄉里尊稱為耆老,承蒙皇恩,賜以冠帶,榮耀其身。何永成(1460~1546),晚年亦得冠帶之榮,子孫繞膝,享天倫之樂。何真保(1514~?),同樣獲賜冠帶。此等事例,皆為家族繁衍昌隆之見證,彰顯其在地方之尊崇地位。
落葉歸根或就地紮根之抉擇
家族成員於外地奮勉發展,身後歸宿各異。於龍岩去世者,九人歸葬故土,三人就地而葬;漳平亡故者,二人歸葬,五人葬於當地;安溪逝者,亦有二人歸鄉。歸葬者,或因金門族務所系,或因眷屬仍居金門,遂行落葉歸根之事;葬於當地者,已將異鄉視作故鄉,情繫於此,社會聯結深厚。
結語
觀何氏之興,自元末以迄明季,凡十世,於九龍江沿岸發展,歷經遷徙、融合、興教、傳承諸階段。憑藉鹽鐵之利、舟楫之便、詩書之教,書寫了家族燦爛輝煌的詩篇。其家風傳承,乃為金門文風鼎盛之明證,其先輩謀貽種德,方得以簪纓顯奕,光耀宗支。此典範可為窺探明代金門史實之金鑰,亦為後人指引奮進之明燈。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