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黃氏與紫雲衍派

發布日期:
作者: 郁勛。
點閱率:876
字型大小:
金門黃氏居地分布圖表

金門黃氏居地分布圖表

黃氏,望出於江夏,後裔子孫遂以「江夏傳芳」為郡號。據「全球紫雲總譜編委會」黃雄勇宗長表示:萬派追宗江夏黃的緣由,乃因在東漢章帝時,湖北江夏安陸黃氏出現一位被譽為「忠孝兩全,天下無雙」的黃香,他的長子黃歷任要職,黃之孫黃琬,更臻於極盛。黃香、黃、黃琬位列三公,名震宇內。三國時蜀國的大將黃忠就是黃琬之孫。黃琬之後,江夏黃氏子孫除世居江夏外,還有許多衍裔散向四方,至今已遍布豫、魯、冀、陝、晉、皖、蘇、浙、贛、閩、粵、台、港澳以及海外各地。由於自秦漢以來江夏黃氏聲譽卓著,郡望顯赫,以至國內外各地黃氏都自認以江夏黃姓為其郡望與發源地。
金門黃姓聚落,則以「紫雲衍派」為堂號,乃因「紫雲始祖」:黃守恭(629-712),字國材,號一翁,唐貞觀三年(629)正月十五日辰時生。遠祖黃元方,河南光州固始縣人,西晉永嘉之禍徙入福建,數傳至黃守恭,卜居南安豐州東南郊(今屬泉州市鯉城區)。守恭從小勤勞,好習詩書,博通經史。蜚聲士林,時稱「郡儒」,初事貨殖(最初經商、做生意),後務農桑,在西洞州西隅開墾荒地,種植桑樹。歷經多年經營,廣闢桑園七里,田參佰陸拾莊,種桑養蠶,紡絲織綢,外銷南洋和西亞直至歐洲各國,替泉州開拓「海上絲綢之路」居功厥偉。
黃守恭為人倜儻尚義,樂善好施,扶貧濟困,仁風義舉,名聞遐邇,世稱「長者」,當時有高僧匡護,俗姓王,來西洞州一帶傳播佛教,黃守恭撥地建尊勝院供匡護講經說法。垂拱二年(686),桑園出現桑樹開蓮花的祥瑞之兆,黃守恭就此捨園建寺,請匡護主持工程。寺建成後,初名「蓮花應瑞道場」,建大殿時有紫雲覆頂,故稱「紫雲寺」,此即紫雲黃氏肇宗之由來。天授三年壬辰(692)升為「興教寺」;中宗神龍乙巳(705)改額「龍興寺」,自垂拱迄開元四易寺號,玄宗開元廿六年戊寅(738)始稱「開元寺」,迄今已有一千三百餘年的歷史。開元寺僧眾為黃守恭建檀樾祠,世代奉祀守恭祿位,為紫雲黃氏祖庭。
守恭元配李氏,生四子:曰經、曰紀、曰綱、曰綸;又配司馬氏,生一子曰緯。公既舍宅建寺,為諸子生計。問卜於匡護,遂教子志在四方,各謀創業興家,臨別時贈與《示兒詩》又稱《認祖詩》,俗稱《鐃鈸詩》一首:「駿馬登程往異方,任從隨處立綱常。汝居外境猶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朝夕勿忘親命語,晨昏須荐祖宗香。蒼天有眼長垂佑,俾我兒孫總熾昌」。五子奉命徙居「五安」:長子黃經開發縣北蘆溪(南安);次子黃紀開發縣東錦田(惠安);三子黃綱開發縣西葛磐(安溪);四子黃綸開發縣南坑柄(同安);五子黃緯開發漳浦南詔(詔安)。這五個地名皆有「安」字,故稱「五安」,日後開枝散葉,瓜瓞連綿,代有賢人出,為誌其盛,黃氏後裔遂共尊守恭公為「紫雲黃氏始祖」。其後紫雲宗賢並保有會親詩一首:「五安五子炳千秋,知是開元共一流。欲識紫雲真道派,源頭始祖在泉州。」唐太極元年(712)二月十八日卯時,守恭逝世,享年84歲。
唐垂拱二年(686),守恭四子黃綸(字彬夫,669-755)遵父命從匡護大師言,攜眷屬駿馬停蹄于南安縣南坑柄(今廈門市翔安區新圩鎮金柄村),是同安房肇基始祖。綸公以孝悌為本,重倫常,尚禮義,修品德,配妣智氏,生七子八女,公勤於課子讀書,努力培育兒子們成材。長文風(遷居浙江寧波,方志族譜名叫根),次文閣、三文龍、四文樓、五文雁、六文燕、七文鶯。五子文雁開元辛酉年(721)登進士第,任監察御史,贈開國公、諡忠義。公以子為貴,賜封監察御史。七個兒子後裔分衍各地,自此生齒日繁,簪纓踵起。
金門黃氏,多屬同安黃綸派下「裔孫黃輔,字仲卿,宋末進士,避元亂遷浯,卜居前水頭,是為金水黃。後水頭及西園黃氏,係明初鹽戶,亦自同安金柄遷來,與金水黃同支。後浦黃,其始祖廷講,明中葉,外遷江西,清初,十一世孫森伯遷返後浦。」由這段記載約可看出金門黃姓族群的遷徙與分布。民國68年(1979)《金門縣志》之說明更為詳細:
「守恭之裔即以『紫雲衍派』為識,號曰『五安』,蕃衍閩南各邑。金門黃氏,其裔也。有六系:前水頭黃,為黃輔之後,輔字仲卿,其先同安金柄人,元初隱居於此。汶水黃,係明初鹽戶,永樂年間有黃佛信、佛宗昆仲二人,自同安金柄遷浯,卜居汶水頭,後裔有名良沛者分居後浦頭,支派分居小浦頭及溪邊。西園黃亦明初鹽戶,於永樂間由同安金柄來浯,其始祖與汶水黃佛信為兄弟行,另一郡望書『華封分派』者,亦居西園,其始祖黃淳素,於南宋時由南安霞店遷此,其支孫名添壽者分居英坑。東店黃,元初黃十三郎由泉州遷居於此。後浦黃,其始祖廷講,明初來自泉州,景泰間外遷江西,至清初有名森伯者遷返後浦。另有清中葉來自南安溪尾者。」
根據以上記載,可知金門黃氏居地分布(如圖)。
前述《金門縣志》〈人民志〉所介紹西園黃氏源流係1970年代所作之調查,當時僅做局部並未周全,根據文史學者黃振良先生近幾年之研究,西園黃氏可分為三支:其一為滄海、滄浯兄弟倆,於宋元之際由同安金柄遷浯,定居於東厝(現西園東甲);其二為時守公,於元末明初自南安縣水頭下店遷入,住在西宅(現西園西甲);其三為熙元公,亦於元末明初自同安金柄遷入,居住於中巷(西園中甲),之後人丁繁育分衍:西園東甲─南安市石井鎮東安下,西園西甲→西園北甲→尚義,西園中甲→英坑。
金門黃姓聚落都以「紫雲衍派」為堂號,自清末(清宣統元年己酉歲,1909),即成立金門黃氏宗盟,俗稱「五黃」,將遍佈在金門各地黃氏族親,依村落宗親人口數的多寡比例,區分成五股:一為西園股、二為汶水(後水頭)股、三為汶浦(後浦頭)股、四為金水(前水頭)、金城後浦、沙仔頭(尚義)三個村落合股;五為英坑、東店、官澳三村合股。作為每年農曆正月初三迎請紫雲始祖黃守恭神像的輪值順序,「五黃」稱號自此確立,迄今已有百餘年歷史。
民國60年(1971)辛亥歲,金門縣黃氏宗親會鑒於人口的遷徙變更,遂議定將沙仔頭(尚義)、後壟及英坑村合併成為一股,組織局部調整,但與祭人數則相對增多,只是黃氏宗親輪值迎請紫雲始祖的運作模式,對某些族裔較少的村落顯有不公,故在民國80年(1991)左右,時任金門黃氏宗親會總幹事的黃奕展校長,為徹底解決此一課題,乃透過宗親會議決方式,將原有的五股輪值舊制,擴增為六股:西園、汶水、金水、汶浦四村自成一股,族眾較少的官澳、英坑、東店等三村合組一股;後壟、尚義、金門城等三村亦合組一股。
現今金門的黃氏宗族,為緬懷徙入福建之紫雲始祖守恭公,每年農曆正月初三,有迎「五安始祖」黃守恭神像巡安的習俗,這項民俗活動,已於民國107年(2018)獲金門縣文化局列為金門無形文化資產,而每年農曆二月十八日(守恭公冥誕忌辰日),例由值年聚落,邀請宗親參與「紫雲始祖」祭祀大典及宗親代表大會,充分彰顯黃氏子孫崇祖敬宗,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