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後浦舊事】懷念!海報牆,我的看戲紀事

發布日期:
作者: 王士朝。
點閱率:801

在金門其它戲院看過電影
在頂堡的「金西戲院」看過的電影,有「星星、月亮、太陽」(1961);分上、下兩集演出,當時人山人海;都把戲院擠爆了。那時我還在小學就讀,能到此看電影;真是「快樂無比」。
但我還有點奇怪,我記得以前的「金西戲院」;好像叫「誠實戲院」,但我在網路上沒找到;不知是否我記錯了。
另外「台語片」的「王寶釧苦守寒窖十八年」(1956),看後心中充滿著無限的同情;對女性的堅忍非常讚佩。還有「狄青大戰八寶公主」(1961),看得滿腔熱血;對八寶公主非常地叫好。
在金門看過傀儡戲和地方戲
每到過年時,尤其在「年初九天公生」的日子裡;左鄰右舍常會請一些「傀儡戲班」來演出,這是家有喜事;或要還願、祈求「老天降福」等等,要感謝上天的保佑。這種「傀儡戲班」都很小,常是家族式的一團團的人都在一起;就是父親任第一把手,掌握懸絲動作的操作及唱腔、口白。剩下的打雜工,便由晚輩去接手了。我記得在「北門街」也就是現在的「中興路」,有一團「傀儡戲班」;也是父子檔在演的。每一檔演出大約半小時,如果是「好日子」;每個家庭就會一家接一家,趕都來不及的接演下去。
地方戲有「九甲」(高甲戲)及其它,它是在:古寧頭、斗門、小金門東林及上林等地;我讀小學時,曾在金城鎮東門里;看過小朋友在學習「扮戲演」,而沒有看過他們的真正演出。
在金門別的地方看過布袋戲
「布袋戲」是最受小朋友喜愛的「戲種」,小時候在「頂堡」看過;是在一幢「祖厝」內演的。那時幾位同學「合資費用」,便可走路到「頂堡」去看了。當時是由駐軍在操作,而是「台灣兵」在操作;包括「身段」、「念詞」、「特效」、「鑼鼓」等等的各項工作多由幕後「台灣兵」操作的。
這幢「祖厝」是在「金西戲院」的旁邊,座北朝南;我們是由側面的小門進去的。每場演出約半小時,票價多少已忘了;但不會比電影貴。
看完後,便想要玩一玩「布袋戲」;好比較自己的「手指頭」靈活否?
為著看電影鬧過不少糗事
「糗事一:偷溜看電影」記得以前為著看電影,鬧過不少好笑的事。從民國49(1960)年,我從山外衛生院,晚飯後偷溜出去看電影;害得護士們查房找不到我,而緊張得不得了。
「糗戲事二:遲到被罰跪」再從小學開始談起,記得小學六年級時;民國53(1964)年,已是要畢業了;每天要到校晚自習,而週末上午上課,下午休息,隔天禮拜天還是要到校去自習的。我和班上三位同學,加上我共四位;趁著午休時間,便到「金城戲院」,看「第七號情報員續集(金手指)」(1963)年;電影散場後,便抄小路爬牆趕去自習;但時間已經晚了,到班上時,我們有:大頭、炳輝、草包、王士(我)共四人;便罰跪在走廊上。
「糗事三:向老師說明」國中在三年級的時候,民國56(1967)年,有一次想看部宣傳教育片;但金門放映時間很短,只有二至三天的天數;便很大膽地單獨,找訓育組長何修禮老師談,說晚上想去看電影;可不可以?因為只有週末及週日才可以看電影,所以才直接找訓育組長談;他的回答是:「不可以,但要注意,不要被別的老師抓到。」這好像是「可以了」,我便高興地連晚飯都沒吃;就跑到電影院了。當時何老師沒有教到我,我因為在「城中」也是小有名氣;所以才敢大膽找何老師談。
「糗事四:多人跑電影」記得讀高中時,民國59(1970)年,金城鎮有三家戲院:「金城戲院」、「金聲戲院」、「育樂中心」,在週末及週日;我們便有四、五位同學一起去趕電影,事先把三家戲院的放映時間分配好;及到哪家戲院去買票,並且何時在何地把票交給誰;都要事先說好,便開始看電影了。
「糗事五:身高擋視線」記得在民國61(1972)年,於台北市敦化北路的「國際學舍」中「青康戲院」看電影;這是我到台北市的第一次看電影,同行的有李錫敏共二人;當時票價好像是八元,可看兩部片子;「國際學舍」因為平時要開會用,所以地是平的,不像一般戲院會把後面的座位下方墊高;以便後面的觀眾看得見銀幕,加上李錫敏又有186公分身高;所以一坐下位子,便把後面的觀眾視線全都擋住了。
「糗事六:看戲作筆記」記得在民國62(1973)年,在台北市公館「東南亞戲院」,看「西城故事」(1961)年;該片獲1962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等10項獎、金球獎,由於「東南亞戲院」沒有「清場」;我便從早場看到夜晚,而我也在此片給我作成「看電影作筆記」的事;是用一本16開的速寫本去作畫,事後看看作畫的內容還算可以。
「糗事七:春節瘋電影」記得在民國66(1977)年,是師大畢業的時候;我負責全校「師大66級畢業紀念冊」總編輯的工作。寒假春節便約好編輯組的四至五同學,大年初一春節,一起看電影去;在台北市「西門町」及「電影街」分頭去買票。等到時間到了,便把票交給誰;便可看電影。我記得共看了五部片子,從早場到晚場;看得昏頭轉向不知演的是什麼?但也創了一個紀錄。
最令人懷念的電影人物胡金銓
另外值得一提的電影人物就是「胡金銓」(1932-1997),他的電影觀念開創了無比的先例;把「武俠片」推到至高無上的藝術境界。
就拿「龍門客棧」(1967)來說,至今尚無人能出其右;尤其選在台灣取景,就比在香港取景「大醉俠」(1966)來得好。「龍門客棧」整部戲,從選角到演出身段;都是創「武俠片」先例,也創了個「武術指導」的先例。劇本是自己編的,道具是自己考證的。
其後來的「俠女」(1970),更是空前的創作,尤其對景物的塑造更是認真到極致。其中一場「竹林的打鬥戲」,更是史無前例的從高處的空中往下衝殺;直接把對手殺掉,直到現在沒有人可以重新做出來。也因為這一招得到無比的光榮,「俠女」第28屆(1975)坎城影展獲「技術大獎」。1978年入選英國「電影指南」當年「世界五大導演」。「俠女」於2015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百大不朽電影」。胡金銓被後來的影界稱為「一代宗師」。
當時電影界尚無「吊鋼絲」的用法,只能用「彈簧床」來「跳接」;所以拍武俠片就很辛苦。但胡金銓導演能利用「蹦床」來前接、來跳躍,也能完成影片中的任何動作;直到現在還沒有哪位導演能完成那種高難度的動作。
今天電影已過去了很多憾事
金城鎮後來有三家戲院,先後為「金城戲院」、「金聲戲院」、「育樂中心」;前兩家戲院較常看,而後面的「育樂中心」則不常去看。
後來到台北讀書,便完全把家裡的戲院忘掉了。現在金門尚有兩家戲院:風獅爺商店街的「金獅戲院」和金門昇恆昌廣場的「國賓戲院」。
在我回金門時,曾在「金獅戲院」看過「刺客聶隱娘」(2015);而且共看了三遍,才覺得滿足感,這種故事令人無限回味。(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