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遊滕王閣
和台南好友林君赴江西南昌洽商,得便相偕共遊「滕王閣」,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今日「滕王閣」的故址在江西南昌贛江邊,俯視遠望,視野極為開闊。
據史書記載,貞觀年間,唐高祖李淵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嬰被封於滕州(今山東省滕州市),故為滕王,且於滕州築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後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又築豪閣仍冠名「滕王閣」,此閣便是後來人所熟知的滕王閣(歷史上滕王閣三處分別位於山東滕州、江西南昌和四川閬中)。李元嬰驕奢淫逸,品行不端,毫無政績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畫蝴蝶,很有藝術才情。他修建滕王閣,也是為了歌舞享樂的需要。
西元676元(唐高宗上元三年),詩人王勃遠道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經洪州(今江西南昌),參與閻都督宴會,即席作「滕王閣序」,序末附這首凝煉、含蓄的詩篇,概括了序的內容。
滕王閣是古代儲藏經史典籍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古代的圖書館。而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也多喜歡在此,貴為天子的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大勝陳友諒後,曾設宴閣上,命諸大臣、文人賦詩填詞,觀看燈火。
滕王閣建成後歷經宋、元、明、清,滕王閣歷次興廢,先後修葺達28次之多,建築規制也多有變化。其中宋大觀二年(西元1108年),滕王閣因年久失修而塌毀,侍郎范坦重建,比唐閣範圍更為擴大,並在主閣的南北增建「壓江」、「挹翠」二亭,逐漸形成以閣為主體的建築群,華麗堂皇之形貌,宏偉壯觀之氣勢被譽為「歷代滕王閣之冠」。最後一次建於清代同治年間,1926年毀於兵災,被北洋軍閥鄧如琢部縱火燒毀,僅存一塊「滕王閣」青石匾。此後50多年裡一直沒有重修。
1942年,古建大師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據「天籟閣」舊藏宋宮廷畫「滕王閣」繪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在第29次重建之時,建築師們以此作為依據,並參照宋代李明仲的「營造法式」,設計了這座仿宋式的雄偉樓閣。1985年10月22日重陽節正式開工,於1989年10月8日重陽節落成。
「時來風送滕王閣」,滕王閣因「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一篇駢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簡稱「滕王閣序」,得以名貫古今,譽滿天下。王勃的「滕王閣序」,膾炙人口,傳誦千秋。文以閣名,閣以文傳,歷千載滄桑而盛譽不衰。
歷朝歷代文人雅士們以滕王閣為歌詠主題的詩作數不勝數,其中不乏張九齡、白居易、杜牧、蘇軾、王安石、朱熹、黃庭堅、辛棄疾、李清照、文天祥、湯顯祖這樣文化大家們留下的美文。
買了票,入了閣。循南北兩道石級登臨一級高臺。一級高臺的南北兩翼,有碧瓦長廊。長廊北端為四墮重簷「挹翠」亭,長廊南端為四墮重簷「壓江」亭。
由一級高臺拾級而上,即達二級高臺(象徵城牆的台座)。高臺的四周,為按宋代式樣打鑿而成的花崗石欄杆,古樸厚重,與瑰麗的主閣形成鮮明的對比。
二級高臺與石作須彌座墊托的主閣渾然一體。由高臺登閣有三處入口,正東登石級經抱廈入閣,南北兩側則由低廊入閣。
主閣的色彩,絢爛而華麗。主閣一層簷下有四塊橫匾,正東為「瑰偉絕特」九龍匾,內容選自韓愈的「新修滕王閣記」;正西為「下臨無地」巨匾;南北的高低廊簷下分別為「襟江」、「帶湖」二匾。內容均選自王勃的「滕王閣序」。
走進大廳,撲入眼廉的是一幅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這是根據明朝馮夢龍所著「醒世恒言」中的名篇「馬當神風送滕王閣」的故事而創作的。
一樓西廳是閣中最大廳堂。此廳陳放了一座滕王閣銅制模型,又叫「閣中閣」,由江西銅工藝廠鑄造。
廳內丹柱上懸掛有多副出自名家手筆的楹聯。
第二層是一個暗層。此層的陳設,體現的是「人傑」的主題。正廳的牆壁上,是大型壁面「人傑圖」,畫面上生動地描繪了自先秦至明末的江西歷代名人。是和諧統一在同一的畫面之中。這是一幅由江西歷史上眾多名傑組成的輝煌長卷,展示了偉大華夏民族之雄風。畫面人物造型生動,格調雅逸,線條組織富有韻味。
第三層是一個迴廊四繞的明層,也是閣中一個重要層次。在廊簷下有四幅巨型金字匾額。東為「江山入座」,西為「水天空霽」,南為「棟宿浦雲」,北為「朝來爽氣」,這些內容均係清順治蔡士英重修滕王閣時所擬匾額。
北耳廳為一茶座,是閣中品茗、小憩之地。
中廳屏壁有壁面「臨川夢」,取材於湯顯祖在滕王閣排演「牡丹亭」的故事。「牡丹亭」劇本寫成於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第二年,湯顯祖首次在滕王閣上排演了這齣戲,開創了滕王閣上演戲曲之先河。滕王閣由此而從一座歌舞樓台逐漸演變成戲曲舞台。
第四層主要體現「地靈」的主題。正廳的牆壁上,是壁現的「地靈圖」,集中反映了江西名山大川自然景觀的精華。
第五層也是個迴廊四繞的明層,是登高攬勝、披襟抒懷、以文會友的最佳之處。
大廳左邊鑲嵌一幅「吹簫引鳳圖」,取材於東漢劉向所作「神仙傳」。傳說春秋時,有個名叫蕭史的,擅長吹簫,秦穆公之女弄玉對他非常仰慕,拜其為師。秦穆公曾專門修建一座「風台」,供他們學習時使用。後來,師徒二人結為伉儷,弄玉在蕭史指點之下,很快掌握吹簫技藝,她模仿鳳凰之聲,引來鳳凰圍繞她翩翩起舞。數年後,夫婦雙雙乘鳳凰飛升天界成仙。
兩廳中有供書畫家潑墨揮毫的書畫案,是藝術家進行創作的極佳環境,也是前來遊覽參觀的名人題詞留言的所在。
西廳東壁懸掛「百蝶百花圖」,選此題材,乃是根據滕王李元嬰愛蝶、繪蝶之雅事。據傳李元嬰擅畫蝶,自成一派,畫界稱為「滕派蝶畫」,滕王的蝶畫當時非常珍貴,有詩云:「滕王蛺蝶江都馬,一紙千金不當價」。這幅磨漆畫寄託了令人對「滕王閣」創始人李元嬰的懷念。
五樓是最高的明層。漫步回廊,眺望四周,江水蒼蒼,西山疊翠,南浦飛雲,章江曉渡,山水之美,盡收眼底,遊目四望,令人流連忘返。
第六層是滕王閣的最高遊覽層。由台座之下的底層算起,這一層實為第九層,故而大廳題匾「九重天」。大廳中央上方有一螺旋圓拱形藻井,寓含天圓地方之意。
西廳稱為「仿古展演廳」,是一座小型戲台,戲台上陳列極為珍貴的古樂器複製件,深寓歌舞興閣之意。
大廳南北東三面牆上,嵌有大型唐三彩壁畫--「大唐舞樂」。南面為「龍牆」,以男性歌舞樂伎為主,畫面以「破陣樂舞」為大框架。
右邊,兩名胡人表演「胡騰舞」。左邊,兩名舞者執劍跳起,表演的是「劍器舞」。畫面中後部,舞者身披獅皮表演「五方獅子舞」,場面雄偉壯觀。北面為鳳牆,以女性歌舞樂伎為主,畫面以唐代著名宮廷樂舞「霓裳羽衣舞」為主體,當然還有我不熟悉的西北少數民族舞蹈。
自清世祖順治五年(公元648年)至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的260年間,興廢頻繁達13次之多。其中毀於火災七次,兵燹兩次,自然損壞而傾圮4次,建築規模均低於前朝。據記載,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所建較雄偉,建築形式繼承了宋、元之風。
「滕王閣」的起落,道盡了歷史的興衰,讓我們在感嘆滕王之餘,更吁嘆於王勃的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