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衛士之死
客歲臘月,承前總統府侍衛室大安警情組上校副組長鄉彥張漢民老長官贈來《郝柏村回憶錄》及前七海區隊長《劉兆林回憶錄》兩冊,說是「書要送對有用之人」,渥蒙厚愛,實在愧不敢當。目前僅前者約廿五萬字,計六百零四頁尚未讀畢,茲復耙梳衛隊近年所編輯叢三書,特先就「一個衛士之死」彙資列整如下述,除併為2022/05/14浯江副刊發表拙作《【大內啟示錄】衛士槍枝走火事件》之補遺,亦作為余歷年所彙編大內特勤亡籍名冊清明時節網祭之紀念耳。
根據《郝柏村回憶錄》所載,民國五十五年初,在先總統蔣公主持全國軍事會議之際,時任侍衛長的郝,擬定《改進陸軍訓練考核制度以審定訓練成效責任》之建議專呈總統,自忖此事雖非侍衛長責任,卻是以總統的私人幕僚敢於大膽建言,幸蒙元首採納,並謂此乃陸軍「營測驗」制度之成形,其來有自,良有以也。
復據《劉兆林回憶錄》所述觀感略以,自從由陸軍體系之侍衛長任職後,其面對侍衛室之高層勤務人員及總統身邊的副官要求不多,可說「狗咬刺蝟,難以下口」,一時無用武之地也(經查郝在其回憶錄裡亦敘及剛進邸時所面對的武官、侍衛、侍從、副官們,幾乎是「人人有背景,個個有來頭」,質言之,委實難對付也)。柿子專挑軟的吃,於是將衛隊官士作為其展現權力慾望的練兵棋子。從而聯指部的督導官們拿得雞毛當令箭,狐假虎威,官腔官調頤指氣使,根本不把衛隊幹部放在眼裡,遑論隊上的底層衛士,藉此展現其外來和尚會唸經的本事,以彰顯長官的統御能力與威望……。
為落實掌控其執行成果,特意從其原掌第三軍的直屬憲兵營調來楊OO營長晉為衛隊上校隊長,俾貫徹其訓練要求。這時的首批金籍衛士已然從第三士校、憲校完成基礎教育,並在官邸結訓正式服勤,年輕的新血輪可塑性高,思想單純,正式為衛隊革故鼎新起到底定的契機。乃自五十八年三月起,督令衛隊以區隊為單位,仿「營測驗」模式分批實施野戰行軍〈北海岸長途奔襲〉普測,先由十公里逐次擴大強度至八十五公里演訓,最後五公里在筋疲力竭狀態下尚須奮力衝刺方能達標,年輕衛士甚至有未成年的金門地瓜們咬牙苦撐終底於成,功不唐捐,真為先期的開路學長們喝采,你們真行!沒有為金門人丟臉,在風雨中挺進攻上山頭個個仍顯稚嫩的臉龐上分不清到底是雨水還淚水。而那位只會逢迎拍馬揣摩上意的楊隊長,據說僅在部隊行進途中驅車虛晃一招,美其名曰「慰問,打氣」,卻未像其他階層幹部與衛士們全程參與考驗〈註一〉,是以這位早為部屬所不齒的主官,多年後仍為當年隊上官士撰寫回憶錄時評論的對象。
上述的當年環境,雖非與本案「一個衛士之死」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但外在環境對身處命案其中的人們,在《心理學》上認為精神狀態與行為舉止多少仍有一定層面的影響,確為毋庸置疑的,且讓我們根據《劉兆林回憶錄》所述為本,回復當年案發現場情境逐步解析即可了悟一二:
民國五十九年(註二)的正月初三,雖是春節期間,但是劉兆林所屬的第四區隊剛結束八十五公里日以繼夜的拉練,還馬不停蹄地接受各種體能戰技的成果驗收方歇,個個累得人仰馬翻之際,突接換防指令:由陽明山中興賓館駐地移防士林官邸後山腰的八十三號據點。
註一、據郝氏回憶錄第168頁所載,其用人哲學是「拔擢人才重鄉氣」,其闡述曾國藩所強調的「鄉氣」就是平素責任感強烈的人,基本上臨到生死關頭也會為責任而犧牲奉獻;還特別指出某些平日能言善道,狀似聰敏的,臨事卻是手足無措;還特別強調一向重視部隊訓練,尤其以身作則云云。詎知調用之楊君,據劉氏回憶錄第137頁所載觀感,直指楊君「一表人才,能言善道,不知反求諸己,自我省思,處處顯得膨風誇耀」至於有無以身作則?似已在衛隊野戰行軍訓練時窺出端倪。另有其他部屬幹部在衛隊回憶輯錄發表亦有同感,大抵不出「逢迎拍馬,表面功夫,華而不實」等等行止,總而言之,似與郝氏標榜用人之道有違。惟因有當權派之靠山背景,終是能晉身為聯指部警情中心督導組長續展官威。
註二、案發時間依劉氏回憶錄所載多有不同:第110頁記載「五十九年」,第140頁記載「五十八年」,第547頁記載「六十年」,後雖附勘誤表,憾仍未指出。而關係人黃永團的回憶文在衛隊輯錄敘及案發時間亦前後有異:2016年出版輯〈第327頁〉記載為「六十年」,2020年出版輯〈第173頁〉記載為「五十九年」。年歲既大,記憶減退,難免舛錯,予經綜合案情研判似應以五十九年為宜,惟仍請當時現場學長記憶仍在者指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