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皮‧放屁‧蓋
每當看到一個人愛說大話的、在眾人面前胡扯一番的時候,總會有人不耐煩地沖口而出:「好啦!你就省點力氣,別再吹牛皮了!」可見人們是用「吹牛皮」來形容那些愛說大話的人。
這句話的流傳,至少也有幾百年了,但是究竟是怎樣衍傳而來的,歷史並沒有確切的記載,北方人說這句話是黃河上游地區自古流傳下來的一句方言。
自古以來,黃河水患一直是北方居民最感頭痛的事,尤其是黃河上游,水流湍急,就連船隻行駛也非常地危險。過去,這一帶居民所用的交通運輸工具都是皮筏。皮筏是將羊皮或牛皮制成一口口的袋皮,使用時先將袋內充滿了氣,再用細板條連接起來,然後放入水中。這玩意兒入水不沈,隨波上下,看起來驚險萬分,實際上卻十分地安全。
皮筏充氣,一般都是在黃河邊進行。羊皮袋小而薄,吹起來不甚費力,倒是牛皮袋大而厚,需氣量多,吹起來可就不那麼容易了。通常吹牛皮袋的時候,總是先將羊皮袋作為氣囊,在羊皮袋的一頭繫上一根鐵管,並且把鐵管塞入牛皮袋的袋口,然後再將另一頭充氣。羊皮袋的氣充滿了以後,通過鐵管,一次復一次地壓入牛皮袋,好像是氣筒在打氣,十分地費力。
正因為吹牛皮袋的人很費力,所以當地人每遇到那些好說大話的人時,往往會不屑地說:「請你到黃河邊上去吧!」意思是說你既有這麼大的氣力,幹嘛在此胡縐,還是去「吹牛皮」吧。後來的人相沿成習,「吹牛皮」就成了說大話的代表了。
但是,用「吹牛皮」來形容說大話者,這算是客氣的啦,有些人聽得不順耳時就會破口大罵:「放屁」!
「屁」是肛門裡頭的臭氣,天生就不是好東西,把「吹牛皮」形容成「放屁」,可見其「臭」了。
「屁」通常分有數種:會臭的叫「臭屁」,會響的叫「響屁」,而又臭又響的叫「連環屁」。
以前曾有一個頑劣學生,老師出上聯:「紅花不香,香花不紅,玫瑰花又香又紅」要他續對下聯。他正在熟思間,突然聽到老師放響屁,乃靈機一動,對曰:「臭屁不響,響屁不臭,連環屁又響又臭」,老師怒不可遏,難免要賞他幾個大板。
為什麼形容說大話的、胡扯的叫「放屁」呢?根據宋人《老學庵筆記》裡的記載是這樣的:
在宋高宗時,有一個書生名叫毛德昭,他是江山人,幼年就十分苦學,常常廢寢忘食,而經典史集都能吟誦自如,可說是當地的學子。不過,他有個缺點,常常會在眾人前大談闊論,議是評非。
有一年,他到省城臨安赴試。在當時,朝廷為奸臣秦檜把持,若是愛批評是非者就會被他殺頭,十分地殘暴無道。當時,另有一個赴試書生,名叫唐錫永,他平常也愛在眾人面前胡亂瞎扯吹牛一番。有一天,他在京城朝天門附近的一家茶肆中,邂逅了毛德昭。也許是同「好」,乃擇在毛德昭的旁邊坐下,附耳對毛說:「久聞先生敢言,不知秦大師如何?」毛德昭一聽,嚇得全身發抖,立刻起身掩耳大叫:「放氣!放氣!」說完轉身就走掉了。
這兒所指的「氣」,就是指肛門所放出來的「臭氣」,後來索性就叫「放屁」了!
除了「吹牛皮」和「放屁」之外,還有用「蓋」來形容說大話和吹牛的,尤其是時下的年輕人,動不動就請你「少蓋」。現在說「蓋」的人,可要比「吹牛皮」、「放屁」的人還來得多了。
「蓋」,是時下的時髦話,不久前,在報端曾經拜讀過一篇「蓋風不可長」的方塊文章,是指目前會「蓋」的人很多,而且也提到會「蓋」不是件好事,所以勸大家別讓這種風氣滋長下去。
「蓋」字剛流行的時候,大多數的讀者都感到莫名其妙,既無法顧名思義,又不知典故係出何處,為了表示自己能跟上時代,索性就讓這「蓋」字「蓋」下去了。
其實在很多古書中都曾提到這個「蓋」字。如《昭明文選》的「鄒陽獄中上梁王書」一文中的記載:「語曰: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意思是說:「相識多年,直到頭髮白了,還是和新交時一樣,如果在路上偶然邂逅,也會停車交談,好像有多年交情一樣。」如果作單字解,這「蓋」字就是「暢談」的意思。
《孔叢子.雜訓》說:「遇程子於塗,傾蓋而語。」《志林》也載:「傾蓋者,道行相遇,駢車對語,而蓋相切,小欹之義。」很顯然的,如果在途中遇故知、或是談得來的人,往往就會「蓋」個沒完似的。宋詩人黃庭堅曾寫過這樣的詩:
交蓋春風汝水邊,客牀相對臥僧氈。
這詩裡的「蓋」字,也正是「暢談」的意思。
「蓋」字除了上述的意思之外,尚可當「涵蓋」、「遮蔽」的意思,如「蓋世英雄」、「欲蓋彌彰」等。當你在「蓋」人時,也就是用話去把對方唬住,如某件東西的罩蓋一樣,說的人口沫飛濺,聽的人如醉如痴,反正「蓋」死人無罪,非但不必繳稅、不必坐牢,更能逞口舌之快,何樂不為?
「蓋」,也有分等級的。通常稱那些會「蓋」的人叫「蓋王」,而特別會蓋的稱「蓋仙」。如果你是個會「蓋」得別人百聽不厭的人,毫無疑問的,你準是一個江湖「大蓋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