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緣十八載──墨香的傳承
近日臨帖,總會想起丁亥年當時初學書法的自己──那個握筆尚顯生疏的國小學生,如今竟已站在講台上,將洪老師當年傳授的「逆鋒起筆」、「藏鋒蓄勢」──傳遞給下一代。時光匆匆,轉眼已是乙巳年,十八年光陰如宣紙吸墨,無聲滲透,而墨香始終未散。書法最深的韻味,或許便是這份「傳承的重量」。
書法於我,是生命裡一條潤物無聲的細流。童年時,母親總在歲末年終時鋪開紅紙,任我將課堂習得的「春」、「福」寫滿門楣;後來雖因課業暫別硯台,但每逢提筆寫春聯,老師的教誨被凝聚成一筆一畫的靜心與專注。
之前帶領學生前往書法展參觀,洪老師的作品赫然入目,使我駐足良久,恍然間傅錫琪紀念館的周末書法課程閃現眼前。如今輪到我站在教室中,陪伴孩子們進行書法學習的時光。
晨光映照在教室的毛邊紙上,看著學生專注臨摹的身影,仔細練習握筆、掌握基本筆法,有位學生曾問:「老師,為什麼『豎筆』要像柱子一樣直?」我聯想到之前班級到水頭聚落參訪傳統建築的經驗。「就像百年古厝的門柱,要站得直,才能禁得起風雨。」孩子們似懂非懂的神情,讓我明白書法不只是技藝,更是蘊含了能夠連結金門在地特色的文化根基。
有幸重返洪老師門下學習,內心既忐忑又感到榮幸。忐忑的是荒疏多年,筆力未進,有愧於老師當年贈我的「好學不倦」四字;榮幸的是,於週一的書法課程,老師如記憶中那般,執筆示範「橫撇」的力道與收筆如昔,毛邊紙上的一橫一豎勾摹了這十八年──我的成長、他的白髮、以兼豪運行的緣分,皆在提按之間圓滿。
教學如習字,戰戰兢兢,師恩如山,唯恐有負老師的教導。如今執教時用的教案,藏著老師當年的口訣;批改的朱墨痕跡,循著他示範的圈點章法。所謂傳承,或許就是讓教室裡每一位提筆的孩子,都能在筆意中感受書法家的風骨,在筆畫間體會堅持的可貴。致力於書法傳承與推廣的洪明燦老師將書道化作春風,吹拂過每個孩子心裡的硯田--執筆如執心,那是一種將生命融入筆墨的虔誠,洪老師將一生的熱忱化為墨韻裡的呼吸。他的堅持,如同毛筆下波磔,剛勁而綿長,讓書法的香火在這座島嶼上生生不息,流傳無數個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