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一碗鹹粥

發布日期:
作者: 東方奭。
點閱率:332

農業社會時的聚落生活,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頻繁,遇鄰居有喪事,都會先擱著手邊的工作來幫忙,在禮儀師並未萌芽的那個年代,村落的人挺身而出的協助,是趨勢也是必要的,除了誦經與做功德的差事交給專業的道士外,諸如迎棺、搭棚、縫製孝服、飲食料理……等差事,都由村落的人挑大樑。
尤其是告別式前一天的「做功德」,富裕人家於吃過午飯後就開始響起鑼鼓,一直到晚上十點左右才歇止,而家境清寒者既然不能免俗,只好於吃過晚飯後,才開始讓誦經聲迴盪,可以省下一筆錢。無論是中午或夜晚響起鑼鼓的做功德儀式,都會吸引村落的人圍觀,除了幫忙的人群,也有純粹來看「熱鬧」的小孩與老人,因為許多道士會在做功德過程,穿插許多趣味或醒人省思橋段,如三藏取經或二十四孝,讓憂傷的場面不再那麼陰沉,尤其是過亡者奈何橋的儀式,道士還會鼓催看熱鬧或穿孝服跪拜的人扔錢,錢扔得多,往生者就能利用這些錢打通關節,順利通過奈何橋;事實上,儀式結束後,大雞都知道這些錢都落進道士的荷包,也沒有人會在乎。
夜深了,鑼鼓聲歇息時,兩大桶的鹹粥就上桌了,見者有分,一人拿一個碗,高興吃幾碗也無人過問,很多人還不遠路途之遠,從隔壁村落趕過來,為的就是這碗鹹粥;而這鍋鹹粥裡有瘦豬肉、豆干、花生與蝦米,沒有番薯,在吃番薯的那歲月,捧在掌心的這碗粥還蠻順口的,也很窩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