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發布日期:
作者: 狐佑。
點閱率:194

早年,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烈嶼鄉的民眾大多依靠捕魚、種菜為生。他們通常也會在自家旁邊搭建簡易的雞寮,飼養土雞,少則幾十隻,多則二、三十隻。等雞長大後,除了可以賣錢補貼家用外,也能自家宰殺享用。
我們家也不例外。雞寮設在自家屋旁芭樂樹下,靠近土丘的地方。外層用不要的廢木板圍著、輔以廢棄的招牌鐵皮當建材,並開了一個約正方形各30公分的門,整個雞寮長約五米,寬約三米,可以容納幾十隻雞自由活動。
為了公雞能在冬天曬太陽驅寒,雞寮上方有帆布遮蔽,屋頂結構用廢棄圓木作橫梁,內層鋪鐵板,外層覆以廢棄招牌鐵板,再用石塊和繩索固定。地面鋪水泥,方便清潔。裡面放飼料和著菜以方便雞仔進食。
這樣的雞寮設計周全,夏天遮陽,雨天防雨,冬天擋風,且注重衛生,讓雞隻能自由自在地生活,順利成長,供自己食用或賣個好價錢。
外婆會從東林菜市場撿拾不要的葉菜,摘取後洗淨,切碎,然後再跟賣飼料的廠商進貨飼料,再拌些飼料和著廢棄葉菜,俗稱「雞飼料」。這樣的食料讓雞隻獲得基本養分補充,但有時飼料成本高且不一定隨時買得到。因此,我們會撿鄰居田地裡丟棄的菜葉,如高麗菜或青菜的外葉,切碎後讓雞生食或生拌飼料餵養。
當雞隻長到大雞階段,體重約5台斤左右,為了賺取些微收入,就將雞隻攜至東林菜市場屠雞戶賣掉,騰出空間順勢整理雞寮。
除了養公雞也有飼養母雞,每次母雞生小雞後,我們都會放在室內用鐵網編織起來的小雞寮。小雞初生時,在雞寮內必須要開啟老式燈泡照亮小雞寮,除了照明熱度也提供基本的溫暖,還有一個喝水用的斗仔,並進飼料給小雞飲食,初生的小雞需要細心看護,避免被餓到或受寒。
養大的雞會拿去賣給屠雞戶,成雞重達5台斤,按市價賣,每台斤約一百元左右,一隻成雞約可賣數百元,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以前鄉下常見露天殺雞,小時候我總覺得很新奇。每逢過年時候,鄰里就會聚集在水井邊看殺雞。成雞兩個翅膀被腳踩在兩旁,叫聲哀怨,屠雞人一刀刺入喉部,熱血噴出,旁人趕快拿菜盆裝血,然後再用熱水燙完後刮毛,刮好後雞體除有些內臟要剃除掉,其他幾乎全可食用,有些也分送鄰居,也趁機會閒話家常,無形中促進了鄰里關係。
現今環保和衛生意識提高,雞隻已不適合在住家附近飼養,現在雞隻宰殺也在特定場所進行,很多雞肉都由台灣輸入導致村中養雞的家戶越來越少。儘管如此,幼時養雞、殺雞的記憶仍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中。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