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機上的「嬌」點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能搭乘軍機是多麼奢侈享受的一件事,曾經身為國軍弟兄的自己,久久才能攜家帶眷安排搭軍機返金;返鄉之路路迢迢!
隨著時代變化交通便利,現在除了軍眷,只有在天候不佳時,軍機支援運輸才有機會能體驗。而身為榮民的我因為兒子投身軍旅,有機會能繼續搭乘軍機,發現比以前更舒適,雖同是老母雞,但如今的C130 較大型,是空降訓練主力。除了運輸還有一大功能是協助後送病患。
回想以前服役屏東時,任職於六聯隊醫務中隊醫療分隊,後送分隊則由航護組成,有助理士官長協助。其創隊也有段歷史,好像源於民國47年的823砲戰,當時前線產生大量傷患急需後送返臺治療,國軍鑑於建立緊急空中傷患後送醫務能量,參照美軍空中醫療專機,創立了負責後送傷病患、空中緊急後送維護及生命、疾病空中治療,以達到傷病患能順利轉運至醫療院所,接受更完善醫治。在民國48年9月1日於空軍第四三九聯隊成立「空中傷患後送分隊」。
第一位當選十大傑出女青年,是823砲戰期間,出生入死執行後送任務的胡姓護理師,後來赴美國進行更上一層的護理學習,攻讀航護博士任教國防醫學院及空軍航空生理室。航護及助理士官長大部分都是駐防一星期,以前軍管時期她們可是金門的嬌者也是巾幗英雄,因其是國防醫學院大護,也有很多學長學姊在金門花崗石醫院服務,海空軍派出金門服務聯絡各據點主管,有相關人員可接送她們到很多管制單位,只有航護可參訪,所以說在金門一星期的生活是很充實又多彩,有機會深入各管制據點:如太武山海印寺、各播音站,甚至大二膽;連副指揮官吉普車及駕駛都供其自由使用,上山下海探訪神祕境地,留下美麗回憶,比女青大隊更有嬌點,隨時待命星期五的後送機任務。
除了後送前一天下午要赴醫院訪視,了解後送病患的病情及治療經過,以利後送時能掌握病情,使用適當醫療器材。如碰到霧季無法順利後送,只能等待後送機可起飛時再執行。曾經最高紀錄有一天後送十三位病患,可想而知航護壓力及忙碌,要安撫傷患又要注意其生命徵象,不時檢查儀器使用及調整,檢查患者反應。
在專業的SOP流程下,整個航行過程中要非常小心盡職去執行應有職務,看在同行眼中真是令人敬佩讚嘆,因其智慧及專業技術才能在飛行途中不穩定氣流飛機上下顛簸的晃動中讓病人安穩的後送到台灣進行完善治療。
在不算長的飛行途中,要不停巡視傷病患情緒、心臟監視器故障排除,點滴固定……等工作,如遇到特殊治療:頭部外傷、心臟疾病或癌症患者,更要細心呵護,總希望在航行中能順利到達,由救護車轉送至家屬指定醫院接受更完善治療。利用空檔要填寫很多護理紀錄,病情遇到變化記錄後處置,可說是最挑戰的。但擁有航護技術都能排除。通常她們服務一年後隨其意願,不是留下來當分隊長就是轉入國軍醫療體系從事護理領導者,很快就接了護理長或督導,也有出國深造,在小小軍機中忙碌的倩影,是空中最美麗的一道風景,感謝她們的付出,成為軍機上的「嬌」點。
離島醫療資源有限,因此經醫師評估於當地醫療資源依其設備及專長無法提供治療,且符合緊急空中轉診疾病適應症、具時效與病情之迫切性時,提出申請轉送到臺灣本島醫療院所治療。有時病患後送到台灣,除了要擔心濃霧造成能見度不佳影響起飛;還要擔憂飛行途中的氣流及安全,對病患與航護都是極大的考驗與挑戰;在金門各屆首長的努力下,期能告別後送,落實金門醫療在地化,加強金門醫療網絡及資源的完善,培養專業醫療人才回鄉服務,雖然後送比率有下降,但仍有許多病患仰賴後送治療,因此也爭取醫療專機駐地,有緊急後送的民眾就可以立即啟動,減少不少時間。在軍機與醫療專機的後送協助,讓病患依狀況啟動不同的後送機制,醫療更有保障。雖然曾發生過醫院無法處置啟動後送機制,但病患登上專機時卻發生燈號異常無法飛行,送回醫院後不治的憾事,這是離島人的悲歌,無奈卻只能感嘆唏噓!只盼醫療品質能更強化,避免悲劇重演。
長久以來,在軍機的協助下後送金門離島的病患,協助居民赴台就醫時的迅速與便利,感謝一路上協助的醫護及機組人員。每當後送軍機起飛的那一刻,承載的是一種希望與寄託,祈願載出去的病患都能健康平安的歸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