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從鄭成功探究金門四位明鄭人物的抉擇

發布日期:
作者: 張火木。
點閱率:343

當鄭森(1624至1662年)賜姓朱之後,從18歲至38歲,短短20年間,開啟明鄭王朝在台灣立足,不僅趕走在台殖民38年的荷據政權,而且引進大量漢族登島移墾,造就以閩南、客家族群為主流的社會結構,同時也宿命奠下兩岸和戰交流與不時對立的局面。之後,即使歷經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仍然改變不了台灣必須回歸中國文化圈的致命吸引力,以及其深遠的影響力,尤其是對歷史人物向心力與離心力的抉擇。
盧若騰(1600至1664年)享年64歲,盧若騰年長洪旭5歲,金門賢厝人 。出生於萬曆28年,崇禎13年(1640)庚辰科進士,授兵部武庫清吏司主事。
崇禎15年(1642),42歲盧若騰辭朝赴任,循水路到山東,途中發現宦官田國興專攬民船、濫用民夫,再度上疏糾正其「撓關政、妨漕運、辱朝廷、違明旨、戕民命」等五大罪狀,朝廷下旨禮監察明。
崇禎17年(1644)福王朱由崧建都南京,擢44歲盧若騰為鳳陽巡撫。盧若騰見馬士英、阮大鋮等奸臣擅權,因而託辭不赴任。次年,唐王朱聿鍵即位於福州,下旨徵辟盧若騰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浙東溫、處、台、甯四州,盧若騰單騎赴任。
隆武2年(1647)6月,清兵攻克紹興,7月迫近溫州,當時,盧若騰與賀君堯率師駐平陽力守,糧絕長達6個月,盧若騰7次上疏請援,均無音訊。城內居民意打算投降,盧若騰悍然拒絕,表示願以身殉國。
永曆17年(1663)金門、廈門相繼為清軍所攻陷,63歲盧若騰奔走南澳。隔年東渡台灣,途經澎湖,舊病復發,遂寓居澎湖。盧若騰晚年一心致力著述;上自天文地理,下到蟲魚花草,宏通博雅,益顯其燦然文采。
洪旭(1605至1670年)享年65歲,洪旭的年歲小盧若騰5歲,卻年長周全斌3歲。原名忠珠,金門後豐港人。洪旭在鄭芝龍時代就開始追隨鄭家軍。弘光元年(1645),弘光帝被擒,閏六月鄭鴻逵等人擁立唐王朱聿鍵即帝位,隆武帝封鄭芝龍平國公,部將洪旭也被封為忠振伯,時年40歲。
弘光2年(1646)鄭芝龍降清,洪旭轉依鄭成功,治軍嚴整。永曆5年(1651),鄭成功到廈門後命洪旭管理中左。永曆8年(1654),漳州千總劉國軒獻城投降。鄭成功派49歲洪旭與甘輝、林勝、戴捷等人前往,洪旭入城安撫百姓。
永曆9年(1655)2月鄭成功承制設六官,以洪旭為戶官,5月改任水師右軍、水師總督,招降台州總鎮馬信,10月會中提督甘輝取舟山。洪旭應募兵旅時,常與陳霸為伍,之後陳霸先隨鄭成功和陳永華等人渡台,洪旭後期而至會合於大員。
1662年鄭經與庶弟奶媽不倫戀,鄭成功命57歲洪旭往思明斬首鄭經。洪旭以鄭泰為兄長,兄可以拒弟,遂示意鄭泰拒之,鄭經因此得以保全。5月鄭成功病逝,弟鄭世襲於台灣自立。訃至,洪旭請鄭經先嗣位,後發喪;復請速率兵渡台靖內難。時清軍陰謀進犯,時局岌岌可危。
洪旭請以「陽和陰違」緩清軍攻台,卒使台局穩定。1664年鄭經棄金、廈,經澎湖。洪旭於澎湖立營壘,戍兵守之。1666年8月,洪旭以憂勞染寒疾卒。
金門後豐港洪氏宗祠左側的古厝,為洪旭故居,於2017年由金門縣政府公告為縣定古蹟。
周全斌(1608至1670年)享年62歲,周全斌年長鄭成功16歲,小洪旭3歲。明萬曆36年(1608)生於金門浦邊。1661年周全斌與許盛曾隨鄭成功軍隊收復台灣。
康熙元年(1662)5月,鄭成功於台灣病逝,鄭經主台時,督理五軍務。永曆17年(1663)回廈門,9月55歲的周全斌大敗侵犯廈門的清軍,殺清軍陸路提督馬得功。
康熙3年(1664)4月,鄭經失守金門、廈門兩島,遂撤兵回台灣,命56歲周全斌斷後。周全斌因與洪旭不和,恐回台灣會遭不測,遂與許盛率部降清,封三等伯爵。
康熙4年(1665),施琅奉命征台,57歲周全斌任副帥,28歲許盛隨軍參戰。戰船行至澎湖,因風浪太大,遂回師廈門。此後康熙征台政策改變,周全斌奉詔進京,編入漢軍正黃旗,加封散秩大臣,屯墾外郡。康熙9年(1670),周全斌過世,賜葬於京師西北永泰庄。
許盛明崇禎10年(1637)金門后沙人,年紀小周全斌29歲 ,幼年時父親出海捕魚,遠至異鄉不知所終。母親偕兩子生活,無可依恃,因貧致病而亡,一時無以為葬,乃偕兄許春乞援於舅家,遂因葬母而有「米籃穴」的傳說 。
清順治9年(1652)周全斌受鄭成功之命,從漳州返回金門募兵,時許盛年僅15歲,在后沙五房六嬸婆的鼓勵下投身軍旅,加入周全斌的軍隊。
永曆18年(1664)4月,鄭經失金門、廈門兩島,遂撤兵回台灣,命周全斌斷後。56歲的周全斌因與洪旭不和,恐回台遭到不測,於是與27歲許盛選擇率部降清,周全斌被封三等伯爵。
許盛將軍是武將出身,在明末清初戰亂的環境下。於康熙3年(1664),27歲許盛自海上率眾歸順清朝,授參將軍階。康熙5年(1666),29歲許盛乃奉旨屯墾南贛梅林軍事要衝重地,一方面討賊安民監視三王動態,一方面清朝廷藉機考核許盛的忠誠度,歷經十餘年的考核。
康熙12年(1673)平西王吳三桂結合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藉朝廷撤藩之議,串連海內外反清復明勢力起兵反抗清廷。時江西降眾屯墾相繼叛清,歸附三藩,惟36歲許盛屯墾贛南的他未為所動。
康熙14年(1675),38歲許盛率贛地屯丁前後浴血征戰,其中關鍵戰役為「贛州戰役」。之後,朝廷充分信任許盛的忠誠度,授予軍事指揮權力,由於戰功顯赫,江西總督董衛國向朝廷舉薦,晉升許盛為南贛副將(從二品)。
三藩之亂其後八年期間,許盛率贛地屯丁解圍寧都楊家寨、富江等圍,復石城、萬安、泰和、上猶、龍泉等縣,招撫偽將嚴自明、戴順、曾惟龍等,斬偽將陣昇、凌之亮、何鼎、陳可、韓大任等,可謂戰功彪炳,化解國家危難。
康熙27年(1688),51歲許盛奉命移鎮襄陽,5月途經武昌,恰逢夏逢龍作亂,幽閉城中,身被四矢,以計脫,並協助清軍剿平亂事。康熙28年(1689),康熙帝南巡,許盛迎聖駕於宿遷,康熙帝對其勇武讚譽不已,親驗許盛身上箭傷, 並令當隨扈巡蹕還京。
復於康熙28年(1689)12月17日,61歲許盛以原任湖廣襄陽總兵官調宣府總兵官,追隨康熙帝征討蒙古噶爾丹。在戰功如日中天之際,任命「掛印鎮朔將軍」,以軍功開啟家族報效國家先例。
許盛沒有眷念,康熙34年(1695),67歲許盛稱病告老還鄉。許盛家族在清朝為官,從清康熙3年自海上率眾歸順清朝,授參將,至進士許德樹於道光17年,由台灣府儒學教授回任漳州府為止,共有直系親人六代人為清朝庭效命。
反觀400年前,那位怒髮沖冠的書生鄭森,在20年期間,憤慨征戰四方,最後為台灣與金門之間,建構起一條不能任意扯斷的「兩岸生命臍帶」,始終牽引著400餘年期間,在台海兩岸政壇上所有的領導人。期間文臣心向明鄭王朝,以盧若騰、洪旭二位名臣為代表;武將則為形勢所逼,最終選擇歸依清朝,則以周全斌、許盛著稱於世,深究上述四位明鄭時期的歷史人物,確實有其時勢造英雄與關鍵性時代背景的因素。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