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何浦前世補述

發布日期:
作者: 吳家箴。
點閱率:324
字型大小:

拙文〈何浦前世今生〉承蒙《金門日報浯江副刊》惠予刊載後,內心感激不已!唯在查證先父早年公文派令之時即已出現「營山國校」之名,由於筆者孤陋,不敢確定營山是否六甲之洋山,且未多方求證,便急於定稿,以致忽略了何浦前世中的「營山國校」,實有遺珠之憾!
那日因緣際會,以電話請教《金門村史--營山風情》作者林怡種先生,證實營山(洋山)曾經設有小學。也電話請教營山同學張峰德校長,曾聽長輩談起小學設在「張氏宗祠」,後來在營山與呂厝之間籌建校舍,惜因日軍侵犯而功敗垂成!
為求追根究柢、探本窮源,也正巧家中書架有《金門縣志》上中下三冊(金門縣政府印行,民國80年增修)及《金沙鎮志》上下冊(金沙鎮公所編印,民國96年12月修訂二版),在《金沙鎮志》(上)【伍】村里篇浦山里提及「甌宅(后宅)僑居印尼者有王清江、王天福熱心家鄉教育,全力籌建六甲小學。」「長福里村落於繁盛期間,擁有宗祠與學堂,對一座人丁並不眾的山村言,確屬難能可貴」。在《金門縣志》【卷五】文教志:提及「本縣設縣之前,僅有書院、社學、義學、私塾、小學五種學校。」全縣有五個社學,浦邊社學為其中之一。另國小教育:在「浦邊鄉設立第三區第二國民學校,民國四年成立,經費就地籌捐。」這應是何浦國小前身的校名。「據十八年顯影月刊調查,公私立小學總計29校,其中有六甲小學、鶯山小學」。除此之外,兩部「正史」均未提及「營山國校」,且後幾年與先父公文派令略有出入,足見「正史」亦有疏漏之處,難以顧及全面與細節。
經查先父公文:「營山國校校長蔡民治(金門軍管區行政公署,民國39年5月28日發文,行政教字第○六五七號,行政長沈敏)」。營山國校既已確立,校名沿革即已明朗,何浦校名之形成顯然歷經二階段的組合,第一階段是民國41年2月,浦邊國校與營山國校的合併,各取一字而成浦山國校;第二階段是民國48年8月再與何斗國校合併,何浦之名於焉底定,沿用迄今。
那日拜讀李錫南校長大作〈六甲鶯山,迴陽拱抱,文化揚新,何浦輝煌〉(金門日報言論廣場113,8,20),感謝李校長對母校的讚譽與先父的肯定,且讓我對母校的發展現況更加了解,李校長學識淵博、才華洋溢,一直是我仰慕崇拜的作家校長,在此敬致謝忱!
何浦校史最令我不解的是先父的任期拆成兩階段,對於張立和校長的莫名插入任期期間,並非心存質疑,而是確認錯誤,肯定地說,完全是空穴來風、無中生有,不知出自何人的誤傳?無論是縣志、鎮志與校史皆應予以更正,因為歷史重在實事求是、追求真相,切勿張冠李戴、以訛傳訛,以免謬種流傳。
試看張立和校長插入先父連任期間是民國48.2.1至49.7.31,此時先父而立初度、風華正茂、年富力強,未曾請假,在其一生中首度請假是民國58.10.28,住院八個月即銷假上班,之後幾次斷斷續續,未再請過長假。自生病以來,一直偏勞教導主任何素森處理校務,未曾派過代理校長,證據有四:一是有先父公文為證,斑斑可考,證據確鑿。二是有《何浦百年專輯》為憑,在師生見證下,屆屆校長吳世泰。三是歷屆畢業團體照得見,先父59,60年兩度缺席,適逢病假,就坐居中尊位是教導。四是筆者就讀國小階段(47.9至53.6)的成績簿與獎狀,校長均是先父吳世泰用印,如今人證物證俱在,毋庸置疑。
記得住院之初,校工送來公文,先父就在病榻批閱;在榮總手術期間,一再寫信給教導與相關主任,在日記中寫明寄出131封信,先父「身在榮總,心在何浦;人臥病榻,心繫校務」,因此,對於張立和校長的無端插入,深感離奇荒誕!為此大妹曾引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勉勵我,認為對錯又如何?
再說,任何《地方志》並非金科玉律、顛撲不破,縣志往往參考鎮志,鎮志參考校史,校史訪問耆老,耆老僅憑記憶,難免偏差,無論是《上志》參考《下志》或《下志》依據《上志》,具有高度連環性,環環相扣,一環失誤,滿盤皆錯,這是常有的現象,因而才須不斷地修訂。
再度補述,旨在補苴罅漏,追求歷史真相、回歸原有面貌,以修正一段完美無瑕、沒有爭議的校史。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