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康濟明王

發布日期:
作者: 劉自仁。
點閱率:373

從斷臂墓拐個彎就到北嶽廟了,據傳原是金門五嶽佛寺之一,始建於南宋,因該處被堪輿家稱為「飛鳳朝天穴」,而寺廟剛好在鳳尾,因此得名「鳳山寺」。明洪武二十年(1387)四月,江夏侯周德興來金門修築守禦千戶所(金門城),在建城的同時,又踏勘全島,曾臨山觀穴,認為此處乃風水寶地,得之能出帝王公侯,本來欲建立石城於山峰,以鎖鳳頭破此風水,但權衡利弊關係,最後選擇在兵家必爭的險要之地建立田浦巡檢司城。
後來到了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三月二十三日,漳州賊林三顯勾結倭寇阿士機等人劫掠金門,從料羅登岸,一路燒殺擄掠,造成西村、西洪、林兜、湖前諸鄉社,屍橫遍野,流血成河。二十八日,倭寇又沿石壁兜登岸,據平林,復攻陽翟,鄉人群起抵抗,陣亡數百人。然後漳賊謝萬貫復率十餘艘船自浯嶼攻來,縱火屠官澳巡檢司城,鄉人積屍與城等高,城外亦橫屍二里許,連山西民寨也遭波及,包括北嶽廟的前身「鳳山寺」在內亦被焚毀,是倭寇為禍金門最慘烈的一天,只有田浦巡檢司城堅禦防守,當地百姓才得以逃過一劫,所以當初江夏侯周德興是睿智的選擇。
北嶽廟在亂平之後重建,但於清末又被強風摧毀,民國三十七年(1948)由山西李氏族人倡議重建,卻因古寧頭戰役爆發,原本備辦的建材,被徵用一空。
民國六十八年(1979),李賢慶等再度倡建,在山西鄉民及旅外鄉僑支助下,於民國七十三年(1984)竣工而成今貌,是金門唯一的一座樓閣式廟宇,廟內二樓奉祀邢王爺、一樓則祀北嶽大帝及王公娘娘,所以又稱「王公王娘」。
但奇怪的是,從一樓中龕聯「主恆嶽而轉流形明王如在;秉玄機以參化育康濟丕昭」,以及柱聯「康濟臨民甘雨如風垂福蔭;明王救世恩被德澤仰神功」來看,主祀的北嶽大帝並非「北嶽恒山安天玄聖大帝」崔英,而是「康濟明王」,反倒是舊金城北門外明遺老街街尾的迴向殿才是供奉「北嶽恒山安天玄聖大帝」,那這樣「康濟明王」到底又是何方神聖?
後來我從網路上查到,山西李氏裔孫除了建有李氏宗祠以及廟宇鳳山寺(即北嶽廟)之外,還在山西村前溪畔建有明王殿,也是供奉「康濟明王」,並具有水尾宮的功能,離北嶽廟不遠,因此就前去一探究竟。而由廟內〈山西明王殿重建落成誌〉碑碣記載:
鄭成功自金門料羅灣率軍渡海,驅逐荷蘭,收復台灣。先祖李禹慶公追隨參與軍戎,因未竟反清復明之心願,返歸隱尸居,倡建本殿,稱神之名曰「康濟明王」;名為崇祀,實則隱語「匡助明王」,藉示不忘明室也。時下主神乩示朱、邢、李執掌之,每年八月二十三日為其節日。本殿建於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公西一六八三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矣。緣因民國七十二年建北嶽廟之後,鑑於本殿舊小,李聖呂、李庭樟、李賢書,發起重建,各捐數萬元。
就知道該殿建於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主祀神乃由降乩所示為邢王爺、李王爺、朱王爺,但那段隱晦的碑文卻直接說明「康濟明王」實則隱喻「匡助明王」,意思就是說當年浯洲山西李氏第十三世的李禹慶追隨鄭成功反清復明未成,返鄉歸隱創建「康濟明王殿」,以「康」與「慷」諧音,有「慷慨濟助」的寓意,而「明王」則隱喻「大明天子」,潛藏矢志反清復明,暗指匡助明室天子之意。
所以碑文已說得相當清楚,李禹慶以「康濟明王」之名來偷偷供奉大明天子,就如台灣人以「太陽星君」替代,因為當時清政府怎麼可能讓民間建廟懷念前朝,但越是禁止越是無法遏止,百姓明的不成,就來暗的,換個名義以隱喻的方式偷偷奉祀,因此李禹慶秘設明王殿供奉「康濟明王」已三百餘年,幸好碑記將留傳的這一段隱語說清楚,不然事過境遷,就連北嶽廟為何會拜康濟明王也搞不明白。
只不過,山西李氏後代有出反清復明之士,同樣遷往山前,以「桂林」為堂號,成為西山前桂林李氏始祖的李顯宗(第三世)後代,也有在清康熙六十年(1721)任澎湖左營守備的李耀國,原本赴臺灣督造戰船,適逢朱一貴起義反清,於是回澎湖率兵勇隨師去台灣征剿。
沒想到追敵入莊被圍,敵以刀斬馬蹄斷,李耀國徒步接戰,雖中鎗負傷,但仍殺出血路突圍,之後軍士奪回郡城,可是他卻因鎗創復發而亡,遭遇與其先祖李孫助雷同,原以題授安平遊擊、署升銅山參將,還未上任就聞其已殉難,所以再賜卹,加恩襲騎都尉。
只能說浯洲李氏家族從一世祖李煌遠開始,二世祖李孫助歷經了元亡明興,卻因禦倭殉職,妻伍氏攜三世顯宗逃居浯洲,之後德宗娶繼室山西寨後保黃氏,也移入浯洲,族裔繁衍成村,到十世左右,再度面臨清朝取代明朝,為了在夾縫中求生存,除了隱匿之前效忠的對象,還得犧牲性命才能光耀門楣,所以改朝換代受到傷害的永遠都是平民百姓。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