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序《大味至簡─尋找金門的古早味》】 對門兄弟的一席鄉宴

發布日期:
作者: 朱家麟。
點閱率:581

2016年歲末,為豐富對廈門灣海鮮和漁文化的認識,兩位朋友和我過金門考察。船上,朱志淩說,先去拜候「金門地保」許維民校長可好?接著比喻說,許校長在金門地方文史界的地位,就如洪卜仁先生在廈門地方文史界,坐頭把交椅。
飲食風習,本是一地文化的重要表徵,二者的關聯也正是我寫漁文化的著力點之一,自然贊成。
與維民兄見面,一泡茶、幾件藏品的賞鑒交談,便一見如故,如舊雨重逢。
之後三日,維民兄在校務之餘,與教育局許能麗女士輪流開車帶我們逛金門。拜訪水產試驗所,出席魚商協會會長、海釣協會會長的熱情飯局,參觀魚鮮早市、水獺保護地、牡蠣博物館,考察料羅灣海岸……各種特色烹飪、小吃,隨時停車品味,一邊講述產品、店家的歷史與淵源……沒有比他更具深度的金門文史導遊。
去年聽說他在金門開講座,介紹拙作《廈門吃海記》,略感驚奇。未想五天前,維民兄發來《大味至簡─尋找金門的古早味》書稿,並囑我與幾位大家為伍寫序,讓我驚喜,也倍覺榮幸。
金門和廈門,原來同屬泉州府同安縣,是廈門灣和中國沿海諸多「門」──穿越岸山的海路中,幅員相當的一對。金門一直是離島,文化受現代進程的擾動較少,生態、人情、飲食都保留較多的閩南古老特質,漁文化也如此。
我特別注意的自然是書稿前部分的海產。黃花魚、鰳魚、巴浪、榕葉仔魚、青蚵與蚵乾、沙條、鮸魚……一眾海味和韭菜、冬瓜、金瓜等山蔬,土豆、油條、紅龜粿之類小吃,一款一款,帶著稔熟而溫馨的原鄉文化,緩緩熨服了我的五臟六腑。
「巴浪巴浪,好吃不分尪」、「鰳魚煮菜脯、好吃不分某」之類俗諺的留存,說明兩岸隔絕的三十年、現代文明的衝擊,並未能改變閩南古老味蕾的強大取向與測度。書稿中一段記述,讓我險些淚目,一位黃女士保存了從惠安購得的達仔魚■,「這僅剩的一小罐,她捨不得吃,是預為別人家裡有老輩臨終前,思念此物,可以掏個二三隻,送予品嘗,這是我聽過最動人心弦的食戀故事。」
當然,也有差異。比如好魚的排行榜:廈門的說法是一午二紅紗三鯧四馬鮫五鮸六嘉臘,而金門直接把如今一般廈門人也罕知的紅紗略去,蓋因紅紗多生息於南海。
又比如,「午魚已經是排行居首的好吃魚了,不料金門人還有「一牙二午」之諺,意思是三牙賽過午魚,是冠軍中的冠軍,實令人遐思「三牙」的美味。」這次是維民兄與我,對傳統魚經差異的共歎了。
食法的差異也開我眼界。比如「春到人間一卷之」的春捲,在廈門若加入魚類,只有扁魚末。而「金門人吃春捲時,也喜歡包煎熟撕成條的馬加魚肉包裹其中,這樣的搭配,豐富了春捲的滋味。」
通讀下來,感奮的是,維民兄與我同屬「草根田野派」,都注重田野調查平民社會活態,獲得親歷經驗,再參照文獻去追索研究。
但比較維民兄「君子入廚房」的實操作風,我自愧如今「君子遠庖廚」,動口不動手了。
令我欽佩的還有,雖題名「古早味」,維民兄不忘與時俱進,文稿中不時可見他治肴的創新之舉:「我料理鮸魚頭,是先炸酥,再以陶鍋,置入酸白菜、添加茶樹菇、凍豆腐等,加一些老薑、粒胡椒、米酒以去腥,一直煮到魚湯乳白,再灑些花椒鹽巴蔥花,這樣一道「酸菜鮸魚砂鍋湯」,就上桌了。」
海魚、貝類、山禽、菜蔬、糕點陸次上席後,《大味至簡──尋找金門的古早味》以大名鼎鼎的金門高粱酒煞尾,一如宴席將散之前,主人招呼各盡杯中之物。
忽然覺得,這分明是去對門兄弟家品嘗一席鄉宴,菜式與廈門幾乎相同,烹飪手法略異而已。它是金門文史的美饌之一,充滿鄉土氣息,文風極富親切溫度,文字簡約質樸而深味耐嚼,堪為貴重在地文化特產,用來款待四海賓客。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