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中壢
近年來逐漸演繹為都市化城市的中壢,不久前,陳舊的火車站已拆除,新的火車站如火如荼建構中,在往返的人車喧嘩聲中,城市的願景逐漸明朗化,問起它的身世,知道的人似乎不多。
三百年前,由於台灣各地土地均未普遍開發,荊棘叢生之地甚多,中壢也因為如此,一度成為平埔山胞的蕃社。當時的中壢是一片未開拓的蠻荒,只有泰雅族及少數的凱達格蘭平埔族居住。
清朝末年,前來墾荒的民眾將這一帶村莊統稱為澗仔壢庄。所謂澗仔壢是因為村內有老街溪、新街溪縱貫形成兩大澗谷,所以稱之為「壢」;後來又因為此地位於昔日北部兩大都市-竹塹(新竹)和淡水(原指新莊,後指臺北)的中途,為來往行旅休息的地點,所以,取其中改稱為中壢。
台灣以前為原住民分布區,地名皆從「土著」之音,中壢也不例外。中壢古稱澗仔壢,尖仔寮為客語,意為「溪流造成之坑谷」,為南北交通中途要站,早年的中壢為青山番(泰雅族)盤據之地,後來,清廷為了拓荒與墾植,聯絡南崁社平埔族將青山番驅逐,至於當時是如何驅逐,由於年代久遠,又無確實資料可查,知道的人稀少。
走過中壢的繁華,穿梭於中平路故事館,我們可以從今日的舊社、芝芭里、三民里,發現平埔族村落的遺址。早年的原住民,稱中壢為「芝芭里」。芝芭里在洽溪之南,是桃園境內自古以來唯一從未改變之地名,昔日為平埔族之聚落。中壢開發甚早,清朝中葉,當時的中壢與楊梅普遍為青山番所盤據,南北交通要道,取道長崗嶺外,經芝芭里至南崁,所以,至今境內仍留下「大路下」地名,以及當年大道所經處下方。三民里為昔日的三塊厝,東臨舊社,早年平埔族強勢時,從大陸移民來台墾荒的居民不敢靠近,只有三戶客家籍人士在此搭建屋社居住,當地人稱之為三座屋。
地形上屬於平緩的臺地的中壢,原名澗仔壢,清乾隆五十年間,滿清政府在淡水、新竹兩地設縣,澗仔壢由於界屬二縣中心,因而得名,沿用至今。中壢沒有高山,也沒有大河,距離海也有一段距離。三百多年前,這裏還只是一片未開拓的蠻荒,一大片茂密的草地,河邊才有小樹林,適宜農作物的生長,也適宜當地居民的狩獵。
當時的中壢,由於雜草叢生,凡是在草地上行走,必須以口哨或以其他方式發出聲音來傳達自己的位置,否則,很容易在草從中迷失方式,或彼此失去聯落。當時的中壢台地,有蒼翠的山林、殷紅的土壤、水藍色的池沼,景色宜人,為青山番盤據之地,清廷為了拓荒與墾植,聯絡南崁社平埔族將青山番驅逐。當時的泰雅族人頑強抵抗,毫不屈服,由於清廷軍隊武器的精良,加上平埔族對泰雅族群生活習性的了解,而使得整個驅逐行動展開後沒多久,泰雅族人就相繼棄甲,由中壢台地沿著大漢溪,往大溪與復興鄉一代遷徙。
緩步走進台一一二號道路與桃四十五號道路,走過今日的舊社、芝芭里、三民里,雖然仍可看見雜亂的叢林和稻田,但是,四處鋼筋水泥建築林立,只能從斑剝的地名中,回憶昔日的景象,平埔族村落的遺址也已經無法尋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