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十年一瞬,金門依舊:廈門青年的兩岸記憶與再訪之路

發布日期:
作者: 羅鼎鈞。
點閱率:603

2015年,青春的起點,金門的初見。
2015年的春天,在我就讀研究生時。那時,憑著一股熱血與好奇,我發起了一場三天兩夜的「金門探訪計畫」,邀請幾位廈門當地的大學生一同前往金門,用雙腳、雙眼、還有滿腔熱情,去認識這座對他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的小島。
對我而言,金門可以說是兩岸之間的一座橋梁,是記憶深處熟悉的名字。而對那群第一次踏上小三通船班的廈門學生來說,金門卻是一個從海對岸隱約可見卻從未踏足的「近鄉卻陌生之地」。
我們在翟山坑道聽炮火餘音,在慈湖邊看白鷺飛舞,在模範街上拍下青春的剪影,也在沙美老街的紅磚牆前,笑著吃一碗透心涼的綠豆蒜。那三天兩夜,我們用腳步丈量金門,也在彼此的對話中,看見了兩岸青年之間跨越歷史的理解與親近。
我記得當年有位廈大的學生在登上太武山時感嘆:「金門這麼近,看得到廈門,卻又像是另一個世界。」這句話讓我久久難忘。的確,金門的寧靜與純樸,與廈門的繁華熱鬧形成強烈對比,但正是這種對照,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海峽的兩岸,不只是地理上的兩端,更是時間與記憶交織的舞台。
2025年,時光回旋,回到初見之地。
十年過去了。2025年五一長假,自從去年「福建居民赴金門自由行」政策重啟後,那群當年的廈門學生們,如今已為人父母,事業有成。令人感動的是,當他們決定再次踏上金門,不再是學生身份,而是家庭旅行者。而我,再次重新翻閱起十年前「金門探訪計畫」的旅行計畫時也是百感交集,原來一晃眼又是個十年。
從廈門五通碼頭出發,小三通依舊風平浪靜,船上沒有昔日的歡呼聲,多了孩子的笑聲與長輩低語的溫暖。老朋友們帶著家人,重新登陸這座熟悉卻又陌生的小島,回到十年前青春啟程的地方。
當他們再度走上金城老街,那些曾經一起合影的紅磚老屋依然矗立,彷彿在靜靜等待這群老友的歸來。那年一起吃的牛肉乾店還在,阿婆的笑容沒有改變,只是在大伙的臉上,多了些歲月的痕跡。彼此牽著孩子的手,再次走進翟山坑道,這次不再只是好奇的年輕人,而是正在向下一代講述歷史的父母。
當年最愛的沙灘,依舊靜謐。我們坐在黃金沙上,看孩子們奔跑,海風撫過髮梢,思緒隨著海浪倒退回那些年。在太武山的石階上再度登頂,彼此對望,笑說:「十年前我們是旅伴,今天是人生同路人。」
金門和廈門,不止旅行,更是情感的連結。
金門,不再只是一次旅遊的目的地,它已經成為大家彼此記憶與情感的寄託。它見證了我們從青春懵懂到步入中年,見證了兩岸之間的那份溫情與理解,像潮水般循環往復,從未斷絕。
對我而言,這段旅程不只是見證,更是一種確認。十年前,我作為台灣青年走進廈門認識了這群好友,帶著廈門在地大學生認識金門;十年後,他們帶著家人、孩子,在我舊地重遊的安排下,再度走進這段歷史與文化交會的島嶼。我們彼此的身份變了,角色換了,但那份對於金門的喜愛與對兩岸和平相處的嚮往,卻愈發堅定。也想告訴他們,和平來之不易,兩岸之間的距離,可以靠理解與交流逐漸縮短。
金門還在,我們還在。
十年前,我們說:「金門這麼近,卻又好遠。」十年後,我們終於體會到,距離並非由海決定,而是由心來丈量。
金門還是那麼靜謐,金城老街依然熱鬧,烈嶼的風輕輕吹過,我們一行人站在海岸邊,回望對岸的廈門。廈門依舊高樓林立,城市燈火璀璨,而金門依舊保留著它的節奏與溫度。
這趟旅程不是結束,而是循環。孩子們記住了這片土地,長輩們感受到這份文化連結,而我們,作為兩岸青年共同成長的一代,也將這段經歷化為一份信念:兩岸之間,可以更近;理解之中,可以更多。
再見金門,不是告別,是傳承。
金門如詩,廈門如畫,海峽如夢。這段跨越十年的金門之旅,不只串連了時間與空間,更連結了記憶、家庭與情感。我深知,這片土地所承載的不只是景色,更是兩岸人民之間那份難以割捨的深情。
願這條小三通航線不再只是一段交通路徑,而是一座心橋;願更多人,像我們一樣,走進金門,也走進彼此的生活與心靈。因為,只要心還連著,兩岸就不會遠,金門就永遠在我們身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