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終點前,我們該如何做決定
近來,父親總會找我談起他對生命終點的想法。他沒有說太多,只輕描淡寫地提到:「到最後不要急救,只要舒服地走就好。」
他說得平靜,但我聽得不安。這樣的決定,怎麼能只對我一人說?我回應他:「這件事得全家人一起談,不能只有你和我之間的口頭約定。到時候,如果真的發生什麼,我一個人是無法作主的。」
父親的話讓我不自覺地回憶起幾年前,我們一家陪伴阿公走完生命最後一段路的日子。那段時間,假日的家庭活動變成了一起到醫院探望阿公。醫院彷彿成了另類的家庭聚會場所,親戚們輪流現身,閒聊、交換訊息,甚至彼此留意誰來了、誰缺席太久。家族中的八卦與秘密,往往不是從本人口中流出,而是由照顧阿公的外傭阿芳偷偷轉述。
我記得那時候的醫院,雖然人來人往,卻充滿了一種說不出的荒涼。進去的人大多急著離開這片白皚皚的空間,彷彿健康與活力只存在於病房之外。能夠出院的,是那些還有力氣的人;而留下來的,是愈來愈無力的身體與愈來愈沉重的心。
有一次,醫生告訴我們,阿公的情況可能需要截肢,但也可以選擇安寧療法。我記得那天大家圍坐在病房內討論這個選項,沒有誰哭,但氣氛像是被壓縮的空氣。阿芳忍不住紅了眼眶,她輕聲說:「阿公真的很辛苦……」我媽連忙安慰她:「別擔心,阿公會好好的。」那句話說得輕巧,卻也透露出我們多麼希望奇蹟發生,即使心裡明白,那或許只是種自我安慰。
那場關於「要不要截肢」還是「走向安寧療法」的討論,其實沒人敢說破的是,我們怕的不只是死亡,而是死亡來臨的方式。截肢,也許能延長幾個月的生命,但那會是什麼樣的日子?是疼痛、是折磨、是不能起身、是躺在病床上的等待。而安寧療法,聽起來像是一種體面的退場,但實質上,是放下「搶救」的最後一線希望。
有人說:「還是先試試截肢吧,也許之後還有機會恢復。」也有人低聲說:「可是阿公已經吃不下東西,走路也不行了,這樣真的還要讓他再受一刀嗎?」那場討論沒有爭吵,卻無比沉重,沒有人願意成為說出「我們放棄吧」的那一個,因為那彷彿是一種殘忍。
我到現在還記得那種拉扯的沉默--愛一個人,是想讓他活下去,還是讓他走得好一點?我們都想做對的決定,可到底什麼才是對的,誰又能說得準?
阿公過世後的某一天,我們在聊天時忽然想起他當初被截去的是哪隻腿。結果,沒有人能確定。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們以為已經接受了悲傷,卻也用遺忘來包裹痛苦。我們總說最辛苦的是病人,可身為家屬,在這過程中又何嘗不被折磨?看著親人一步步走向終點,卻什麼也幫不上,我們只能努力撐住日常,假裝一切還能正常運轉。
當生命的選擇權落在我們手中,我們究竟該怎麼辦?說不急救,是一種解脫;但說出這句話的那一刻,內心卻也難以真正坦然。因為你知道,這不是關於一條指令、一個按鈕而已,而是關於愛、責任與無法言說的愧疚。
所以當父親把這個議題拋向我時,我才會感到如此惶恐。我知道這是他深思熟慮過的選擇,也知道他不希望我們為難,但我也明白,那不是一句「不要急救」就能結束的對話。這背後牽涉的是整個家庭的情感平衡,是我們是否準備好說再見的勇氣。
或許,真正的準備從來都不是「下好離手」,而是一場漫長的對話,一次次提醒彼此--怎麼走,才是對一個人最後的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