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流派的教育家李鍾桂
接掌救國團致力轉型
救國團成立於一九五二年,首由經國先生擔任主任,創團之初是以辦理高中以上學生軍訓及青年戰鬥訓練為主,非常受到青年學子的歡迎。
李鍾桂凡事依法行事、行政的作風,以及具有國際觀的眼界,是她到任何一個單位都積極推動的理念。接掌救國團後,李鍾桂更是將這兩項「長才」展露無遺。在長達十八年的主導期間,制訂了幾項重要的改革工作:一、團務工作適法化。二、服務種類多元化。三、自強活動國際化。四、服務對象普遍化。五、事業單位經營企業化。六、團務經費自給自足。七、積極量力購置團產。
李鍾桂以其豐富的法律學養,體認到外在環境瞬息萬變,善於剖析政治的她,早預料未來勢必會是政黨競爭的時代,救國團必須儘速轉型才能永續經營。她瞭解救國團以前做事是講情、理、法,但未來必須改變為法、理、情,把法擺在前頭,期使團務法治化。首要變革就是將最常受到外界質疑與攻擊的救國團「定位問題」予以法治化,遂於一九八九年率先向內政部登記,確立救國團為非政府、非營利性質,完全脫離黨政色彩的社團法人機構。接著進行功能轉型,確立人才培訓、社教研習、探索教育、休閒娛樂、諮商輔導、觀摩交流六大服務宗旨。在每一個工作領域,都要求建立「四品」,即品牌、品質、品味、品管,她要求同仁要切實做到這四品的管控,方能讓救國團這塊金字招牌永遠發光發亮。
李鍾桂因應工作需要先後依法成立了「張老師」、「青年旅行社」、「幼獅文化事業」、「社會研究院」、「救國團之友聯誼會」、「真善美聯誼會」等單位擴展服務及關懷範圍。為了落實陸委會、海基會「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世界」的政策,救國團亦成立「中國青年大陸研究文教基金會」做為兩岸青年交流的管道。由於組織龐大,在行事用人方面,李鍾桂也打破慣例,救國團用人唯才,不能有省籍與黨派的差異。多年來,李鍾桂為了救國團的土地房舍取得適法化,事業單位合法化,一步一腳印,突破重重難關。其無欲則剛的風骨,絕不把救國團當做利益交換的工具。
李鍾桂盱衡國際社會變遷及資訊科技對人類的全面性影響,特別關心「社會教育中心」(原名「社團班隊」)的發展。推出全方位的終身學習課程,年齡層從幼兒到銀髮族,全省設置六十多個據點,由於收費合理師資優異,甚受大眾歡迎,一年服務突破五十餘萬人次,幾乎像是全國性的社區大學,產生的教益難以細數。
只做「三流」人物
當年李鍾桂「空降」到救國團,是唯一的女性主管,外界都在注視她如何能讓陽剛味濃厚的救國團人服氣,實際上可說「戰果」輝煌。十八年來她把救國團的工作當志業而非職業。「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是她的座右銘,她認為只要確立目標有目的地,努力去做就能達陣。她維持一貫風骨,儘管聲譽如日中天,也從沒想過把救國團當成爭取高位的跳板和籌碼,絕不受任何金錢權力的誘惑。李鍾桂自侃是個「不入流人物」,她只要做三流人物,即社會的「中流、暖流及清流」,讓奉行一生的真、善、美特質,注入這個歷史悠久的機構使之永保持清新形象。
救國團「家大業大」,難免招惹外界一些是是非非,在一次高層主導的人事風波平息後,曾在立委任內對救國團多所指責及質疑的林正杰,也曾擔任新竹市副市長,他表示:「我跟李主任打過交道,我很佩服她,她是個非常有勇氣、有魄力的女性,李登輝想打倒任何人都成功做到了,只有李主任打不倒……」。
事實上李鍾桂從不戀棧職位,擔任救國團主任期間,曾三度遞過辭呈,卻都被慰留,但最後一次即二○○五年她十分堅持,笑說王寶釧苦守寒窯也不過十八年,她無意打破古人紀錄。也直到這年,李鍾桂的夫婿前司法院長施啟揚才終於等到一個不再隨時準備出門去「救國」,可以待在家裡與他輕鬆話家常的老伴。
對於救國團的未來,李鍾桂則有信心,在她主導下,救國團早已不屬於任何政黨,「設若走不下去,所有資源均回歸國家」,這是她始終不變的堅持和理念。
註:
李鍾桂的座右銘:盡其在我,凡走過必留痕跡;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參考資料書目:維基百科、張老師出版《為者常成,行者常至》、《真善美的追尋》。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