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雙乳山坑道

發布日期:
作者: 劉自仁。
點閱率:672

「雙乳山」顧名思義,當然就是指地形很像女性的胸脯,一北一南,南小北大,中央公路剛好從中間的「乳溝」穿過,故名之,只是在民風淳樸的金門,這名稱也太直接太露骨了點。這也就算了,一聽到學弟說要帶我去走雙乳山坑道,說真的,我其實是有點躊躇,因為當年金門軍事建築大致可分為地上營房或碉堡、穴居式營舍或伏地堡,以及地下坑道三種,我在金門當兵一年十個月,守過碉堡,住過伏地堡,但就是沒待過坑道,唯一待最久的坑道就是在花崗石醫院三天,而且聽說雙乳山坑道曾發生過靈異事件,據傳有次晚上換哨時,原本上下哨的士官兵總共五個人,但帶哨的士官中途回頭時,卻發現後面原本四位士兵應該四頂鋼盔卻多了一頂,此後就規定晚上不能走坑道帶哨,所以我對陌生的坑道還是有點怕怕的,裡面不但陰暗又潮濕,又由多條坑道所組成,蛛網般的系統龐大而複雜,若是沒人帶,絕對會迷路,所以我敢去探墓,卻不敢去走坑道,就是怕進得去出不來,而且經過多年的閒置荒廢,裡面現況如何,不得而知,更讓我退避三舍。
還好,學弟跟我說,金門縣政府已在民國108年(2019)將雙乳山坑道列為縣定古蹟,並向中央申請經費,現在正進行大規模修復,雖然還沒完全整建好,但也不至於非常陰森恐怖或有什麼危險,因此我才願意前往。
首先來到乳南營區,只見隱密在山谷中的軍營,雖還看得出原有的面貌,但在廢棄之後,雜草叢生,已無法從這裡進入,所以只好繞去另一頭,只見通往坑道的兩旁有著簡單的營舍,還有一塊「雙乳山坑道工程構建序」上面記載著坑道在民國45年(1956)10月20日啟建,次年10月30日完工,共動用國軍21萬700人次,期間因天雨土崩造成5人殉職,包括戰士吳耀陵(台灣省高雄縣人年22歲),林萬飛(台灣省台北縣人年22歲),羅李宗(台灣省嘉義縣人年22歲),戴天徵(台灣省高雄縣人年23歲),季學詩(江蘇省淮陰縣人年36歲),其中4人為台籍充員兵。
從入口走進坑道後,才發現內部別有洞天,上面的天花板因潮濕佈滿了凝結的水珠,而且受水氣的影響,鋼筋鏽蝕膨脹,將混凝土擠壓剝落,在手機微光的照耀下,不僅覺得冷冽,空間還很有壓迫感,像是隨時都會崩塌。
走過長長的坑道,其中除了與各種庫房、工作室、射口相互連接之外,裡面還藏有兩間偌大的中山室,可見得當時駐紮在此的部隊不在少數,但因為長期受到地形環境變動,坑道構造受到擠壓,許多地方都已經毀損,外面的土或植物,透過裂痕穿入坑道,並逐步盤據,所以要完整的修復重現原貌,不知道還要等多久?
逐步攀爬到雙乳山上的五二一高地,從這裡走出坑道,特別讓人感到心曠神怡,再登上觀測所,從這高度與位置,可一眼望盡整個金門中西部,從金城、雞鳴山、馬山一帶的海岸盡入眼底。最後通往光華堡,從這裡走出去,就可以離開雙乳山坑道了。
結束了這趟坑道探險後,與學弟買了晚餐回到民宿,邊吃邊聊。其實金門有許多珍貴的史蹟,無論是近代的洋樓及軍事建築,還是古代的廟祠與墳塚,在金門褪去戰地前線這歷史名詞,開始走向觀光後,政府還地於民,無人的軍事陣地變成廢墟,或遭到拆除,墳塚遺蹟也消失於荒煙漫草之中,卻不自知金門的歷史也因此慢慢變得模糊,逐漸失去最珍貴的資產。
就像金門的「老兵召集令」活動至今已邁入了第八年,但我們都知道,之後只會每況愈下,很難會成長,這並非金門縣政府觀光處辦得不好,或是這些軍事遺蹟遭到拆除的關係,而是我們這些老兵會逐漸凋零,十年後還剩下多少老兵?每年都會參加的老兵又會有幾個?
所以活化這些廢棄的軍事設施,轉型為餐飲景點或生存遊戲場地,利用本身絕佳的視野或空間,吸引大量遊客,不失為另一種觀光賣點,因此寧可讓一萬人來金門一百次,更勝於讓一百萬人只來金門一次,善用戰地史蹟創造商機,也為保存這些軍事設施找到了另一條出路。
而歷史遺蹟或文化資產雖不能轉型,但環觀世界各地的歷史景點或考古遺蹟之行多不勝數,不過除了本身有形地景如果能夠妥善的修復運用之外,背後無形的歷史故事或神話傳說更為重要,就像日本東京著名的泉岳寺,正是因為埋葬了赤穗47浪士而出名,所以如何讓歷史景點活化,就得靠文字如何賦予它靈魂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