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鐸去了達爾瑪提雅
「……弟鐸去了達爾瑪提雅,只有路加同我在一起。」單單讀這段句子,達爾瑪提雅這個地名,就只是一個陌生國度的地名。根本不會知道其背後蘊含由各種文化和帝國統治下形塑出的殖民歷史。
持續閱讀新約聖經好幾個月了,有天讀到弟茂德後書第四章第十節,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 「達爾瑪提雅」我心裡一陣狐疑,此達爾瑪提雅,會不會是那個克羅埃西亞的行政區「達爾瑪提雅」,為了求證,我從中文聖經反向搜尋該章節的英文翻譯,確定他的英文名正是Dalmatia,這個坐落於現今克羅埃西亞共和國,亞得里亞海沿岸的行政區。我的好奇心被激發,又進一步搜尋歷史脈絡才了解達爾瑪提雅有著複雜多舛的歷史,甚至比克羅埃西亞共和國的歷史還長久。先從西元前開始說起,在西元前第4世紀達爾瑪提雅隸屬於伊利里亞王國;西元前168年,羅馬帝國征服該區,統治超過四百年。
而保祿宗徒留下的保祿書信中,這封弟茂德後書,根據考究應該是在西元64至67年之間寫的,達爾瑪提亞在當時屬於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其後,幾乎每一百年,達爾瑪提亞都因為戰爭以及各統治政權的衰敗消長,不斷易主。舉凡拜占庭、匈牙利、威尼斯共和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到拿破崙都曾經佔領或統治或殖民過該區,而我過去在克羅埃西亞沿岸旅行,一下子聽到這個地方是羅馬帝國遺跡,一下子聽到這地區和拿破崙有關係,當時所經歷的混亂跟困惑也都豁然開朗。國、高中死背苦讀的生硬歷史知識和年表早已還給學校老師,更何況所學的歐洲歷史也只是一個概略,並沒有對於單一國家的歷史深入研究,所以無法做全盤而深入了解,直到我真正的在歐洲生活,踏上歐洲大陸旅行,那些歷史朝代和各項戰役,才並不只是教科書上的一行行文字,它們是眼前的史蹟,是我感覺到的人文風土。
而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克羅埃西亞這個東歐國家,家家戶戶都喝土耳其咖啡,為什麼日常生活中有些詞彙借用土耳其語、德語,為什麼說再見時常會來句義大利語Ciao,為什麼他們和鄰近國家如匈牙利、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那、塞爾維亞等國家共享許多特色料理,比如紅椒鑲肉、燉高麗菜肉捲、肉條、餡餅、紅椒馬鈴薯燉肉……。甚至明明在克羅埃西亞生活,但街道上卻最常看到義大利餐廳而非克羅埃西亞餐館,似乎全部都說得通了。
「……弟鐸去了達爾瑪提雅,只有路加同我在一起。」保祿宗徒只是在他的書信中交代其他門徒去了哪裡,而我因為這段話花了大半天研讀了一段複雜而深刻的歷史,來了趟紙上旅行,更了解克羅埃西亞的多元歷史與文化。
十二宗徒「熱誠者西滿」的聖髑安置在札達爾城街道上的教堂,西元4世紀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退位後在斯普利特種植高麗菜頤養天年,因此留下宮殿遺跡,札達爾、希貝尼克和電影拍攝場景杜布洛尼克則屬於十五世紀威尼斯共和國要塞城市。這些城市位於現今的達爾瑪提雅行政區,有機會來克羅埃西亞走走,一起來看看西元一世紀弟鐸去過的達爾瑪提雅,在兩千多年後的現代風貌。